“风清露冷秋期半”,今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分,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昼夜等长,秋季平分,阵阵秋风吹过,带来十里桂花飘香,稻谷满仓、景色盎然的金秋季节悄然而至。
昼夜均 秋意浓
据《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处的“分”,即为“半”,秋分,即代表着昼夜平分、寒暑分界。这之后,白日渐短,黑夜渐长,气候上正如俗语所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秋分后,打雷的日子会越来越少;蛰居的虫蚁用泥土封住洞口,阻挡寒气进入;随着降水减少,天气逐渐干燥,河流湖泊进入干涸的季节。
秋分时节,秋意正浓,“最是橙黄橘绿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代刘禹锡在秋夜月光下,看着湖面微波不兴,怡然自得;“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宋代杨公远闻到了丹桂飘香,心情舒畅;“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清代柴静仪看着南飞的燕子,心中泛起悠悠思乡之情。
祭月亮 吃秋菜
祭月、说秋、吃秋菜……每逢秋分,民间有着不少有趣的民俗活动。
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时候,民间的人们往往在月下设香案,全家人一起拜祭月亮、祈求福佑。后来,因秋分时月未满,在逐步发展中,祭月的习俗从秋分转至中秋。
每逢秋分,有些地方还有“说秋”的习俗。说唱俱佳的民间艺人被称为“秋官”,他们在秋分这天,挨家挨户送上印着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案的“秋牛图”,同时说上一些应景的吉祥话,祈求秋耕顺利。
在食俗方面,岭南地区的人们有着秋分“吃秋菜”的习俗。当地人会去采摘野苋菜,并与鱼片一起熬制,即为“秋汤”,借此祈求家宅安宁,平安健康。“秋风起,蟹脚痒”,秋分时节还是蟹肉肥美之时。虽然螃蟹营养价值高,但其性寒,不宜贪食。
赞农民 颂丰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分时节不仅秋色宜人,更是农业上“三秋”大忙的好时节。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秋分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地的秋收景象,共同绘制出美丽画卷,一起颂赞丰收,共享金秋。
“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秋分一到,谷场见稻”……此时北方地区的农人们正忙着播种冬小麦,南方地区的农人则忙着收割晚稻,又耕翻土地为播种油菜做准备。在秋收、秋耕、秋种中,人们既享受着五谷丰登、瓜果满园的喜悦,又播下了新一轮生长的种子。
始于希望,结于丰盈,从播种开始的期盼,到颗粒归仓的喜悦,是秋天对人们勤劳耕耘的犒赏。碧连天的麦浪、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棉花……每一处收成都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礼赞着农人辛劳的付出,流露着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又是一年好“丰”景。让我们与大自然平分一场秋色,致敬所有辛勤的劳动者!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