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米村拌饭的石锅上,滋滋作响的菜品裹挟着香气升腾而起。这一刻,全国1852家门店里,无数食客正用舌尖感受着这个品牌对“一碗好饭”的坚守。
从吉林延吉解放路上的第一家门店,到如今覆盖13省3市、挺进新加坡的千店连锁,米村拌饭用11年时间书写了一个餐饮界的“中国速度”。而当人们惊叹于它一年拓店800家的爆发力时,创始人周强却坚定创业的那颗初心:“规模化的本质不该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让更多人在更多地方感受到家一般的温度。”
从非遗技艺到国民餐桌:1800家门店背后的“笨功夫”
2014年4月15日,延吉解放路飘起第一缕石锅拌饭的焦香时,没人想到这抹香气会成为国民美食。作为朝鲜族石锅拌饭非遗技艺传承人,周强用直径20厘米的石锅,装下了东北黑土地的稻香——米村的大米从育苗阶段便建立全链条管控,一年一季,自然生长,每粒米都来自东北的高寒黑土,即便在米饭免费的服务下,这份对“米”品质的执着十年未改。
“想进鸡舍得先隔离7天。”当养殖场负责人说出这个规矩时,米村团队更坚定了对食材的严苛。每一枚鸡蛋需经历48道工序,从鸡苗饲料配比到灭菌涂膜,最终化作石板上金黄的“太阳蛋”。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米村在2020年作出“菜品不满意退单”的三大承诺,也支撑着它创下不足1%的闭店率奇迹。
28000人的温度革命:服务员转身店老板的故事
在郑州正弘城店,“95后”店长小李正熟练地为顾客拌开石锅里的饭菜。三年前,这个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姑娘还不敢想象,自己能在省会商场拥有“第二个家”,拥有自己的一家店。在米村“初级员工-店长”的晋升体系里,像她这样完成人生跨越的年轻人已有1000多位。前30位元老店长至今仍在岗,很多都晋升成了区域经理、大区经理,在米村的平台上继续绽放光彩。
“员工餐吃的都是门店的产品,员工们很辛苦,工作强度大,希望他们吃的好一点,内心幸福一点。”在没有秘密的餐饮行业,菜品可以复制,出餐流程可以标准化,但米村认为,员工真诚的微笑,服务好每一位顾客的真心,以店为家的凝聚力,全员共同希望店越来越好的努力度是不可替代,正如副总裁魏延萍所说:“米村拌饭28000个伙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四道春鲜背后的创新哲学:在石锅里听见顾客的声音
米村四月的新品介绍上,四款石锅石板菜正讲述着春天的故事。
研发团队在延吉朝鲜族美食的延续和创新中激发灵感:经典三杯鸡沿袭古法却改良部位,选用肉骨匀称的翅根;红烧鳕鱼历经十年,再次升级,新增手工去刺工序;就连纯素的苏州青菜心,也在180℃石锅散发着时蔬的清香。
“滋滋声是最好的开餐铃。”北京朝阳大悦城的老顾客王先生发现,每次带孩子来总能找到新惊喜,儿童拌饭、芝士玉米、9小时慢发酵的酸奶……这种创新源于每月一次的全域评价分析,顾客的建议是什么,更多顾客需要的是什么,当数据显示“家庭客群需要更多共享菜”,米村烧牛肉炖土豆便光速回归;当白领提出“午餐需要更快出餐”,米村门店8个小灶同时现炒,从下单到上桌不超过12分钟,却依然能保持着25元的人均客单。
慢下来的快公司:在千店时代寻找初心
2025年初,米村的高管们脱下西装换上工装,每人认领一家门店深入一线——当拓店速度引发行业侧目,他们反而开始“做减法”,贴近一线扎根一线,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门店。
在小红书,顾客各自分享着在米村发生的小故事,有大学生写下“考研失败那天,阿姨多送了我一个煎蛋”,也有宝妈记录“孩子在这里学会了自己拌饭”,有顾客看到窘迫的老人在米村,服务员送上免费米饭、海菜汤、小菜来让其吃饱一餐.......这些琐碎温暖,正构成这个品牌最坚实的护城河。正如那块传承百年的石锅,在急速扩张的时代里,米村拌饭依然相信:快餐的终点或许是效率,但餐饮不应该是,而是用一菜一蔬带给大家温暖。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