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牛夏风)今年是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五周年。9月5日,一场聚焦开放与创新的“五年答卷”发布会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会上系统介绍了扩区五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据悉,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在舟山片区的基础上,新增宁波、杭州和金义片区,形成了“一区四片”的新格局。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建设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五年来,浙江全面落实扩区方案赋予的78项改革任务,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0项,其中全国首创193项;2024年浙江自贸试验区以不到浙江全省1/400的面积贡献了全省19.2%的外贸、17.6%的外资和8.9%的税收收入,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约48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超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实现翻番;浙江引进了雪佛龙二期、地中海航运、美国GE等世界500强项目,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超过17万家,其中外资企业超过3000家,打造了开放合作的高能级平台。
“扩区以来,我们累计形成了具有标识度的制度创新成果690项,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取得新突破,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实现新提升。”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胡真舫介绍。
在首创性探索方面,浙江自贸试验区聚焦关键环节突破,形成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93项。比如,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痛点,杭州片区首创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双向跨关区退货模式,企业可灵活选择最优退货方案和口岸,有效降低成本。在通关便利化领域,金义片区首创“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实现了在“管得住”的前提下“通得快”,有效避免二次装卸等费用,通关效率提升20%以上,现已复制推广至全国12个直属海关。
在集成式改革方面,浙江自贸试验区系统推进贸易新业态新模式集成创新,金义片区迭代升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已复制推广至全国39个城市;杭州片区大力发展易货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创新边境互贸易货结算业务,推动部分边境口岸结算成本降幅高达90%,长龙航空刚刚获商务部批复同意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开展全球保税维修业务;宁波片区设立保税研发专用账册,帮助企业将进口研发料件、设备纳入保税范畴。聚焦外国人“引育留”重点环节,金义片区深入开展外国人来华投资兴业集成改革,不断培育壮大国际贸易发展内生动力,已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万名外商常驻义乌;聚焦生物医药行业,杭州片区推出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六链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研发、临床、制造、要素、生态和机制的全产业链改革体系,吸引高端人才超500名,产值突破千亿,成为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最大、资源最集聚和集群效应最突出的区域。
在对接国际贸易规则方面,浙江自贸试验区积极参与全球跨境电商平台治理机制和体系建设,举办联合国贸法会跨境电商平台责任规则国际研讨会,对平台规则的设计考量、版本效力、审判实践等议题开展研讨交流。例如,金义片区基于浙江中欧班列实践,深化铁路提运单物权化改革,推广铁路运单物权化融资、“运费贷”融资等中欧班列金融服务,并成功举办联合国贸法会陆运提单物权化国际研讨会,为国际层面完善陆上贸易规则体系提供金华实践。宁波、杭州片区对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加强与全球知名的数字贸易标准框架(新加坡TradeTrust)的集合互联,搭建了如大宗商品国际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TradeGo)、万向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重要基础设施,降低了贸易融资、政府监管、全球合作的风险与成本。杭州片区出台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办法和目录,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打通海内外人才评价体系对接通道,推进了国际职业资格与职称资格的有效衔接。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重大改革试点落地展现新成效。浙江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争取并推动贸易、投资、资金、运输等领域共71项国家级改革试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例如,知识产权工作持续破题,聚焦质押融资、跨境交易等,形成全国首单含游戏动漫版权的证券化产品等系列创新成果,让“知产”变“资产”;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实现浙江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全省18家银行机构参与推广,累计开立账户超40万户,提升企业跨境资金管理便利度;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将企业退税环节从“清关离境后”提前到“启运港装运”,退税周期缩短5—20天。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