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消费浙江 > 浙商经济

“共富味”“融合味”“烟火味” 浙江着力打造新形态市集

时间:2025-02-17 16:42:27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牛夏风)从传统市集的摆摊叫卖,到如今各地美食、手工制品、文化展示、技能学习等现代市集,市集的内涵不断外延与丰富。近年来,浙江各地更是在市集的基础上融入“共富”元素,通过为低收入群众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减免摊位费、带动村(居)民家门口就业等方式助力共同富裕,不仅促进消费,又发展了地方特色经济,还解决了就业推动“扩中提低”。

为推动共富市集持续健康发展,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共富市集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自2025年2月15日起正式施行。

334.jpg

据介绍,在传统市集发展基础上,今后浙江将更加注重对农村及结对共建地区消费帮扶,更加注重带动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更加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和公益便民服务,着力建设具有“共富味”“融合味”“烟火味”的新形态市集。

为此,浙江明确提出,优化市集规划布局,乡镇(街道)要综合考虑辐射范围、人口密度、群众需求等因素,科学做好市集的选址和时间安排,为共富市集提供相对固定的场所。简化夜间经营市集准入,优化相关证照办理流程手续。同时,提升市集管理服务水平,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为共富市集提供“拎包入驻”的必要保障,配套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排放、垃圾收运、消防安全、公共厕所、停车场地等设施设备,有条件的地方鼓励统一购置流动摊车、遮阳雨棚、美化装饰等物品,推动“一摊一景、一集一品”建设。

在市集的形式上,浙江提出,共富市集一般采取“长期性+周期性”“固定场地+流动摊位”等方式予以灵活组织,并按照不同类型,走好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其中,乡村型共富市集,以持续拓宽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渠道为主要目标,突出地域特色,传承乡村习俗,带旺乡村经济,激发乡村活力;社区型共富市集通过社区党委或机关企事业单位“搭台”,开展惠民消费、助农增收、政策宣传等活动,推动服务与社区治理相融相促;街区(景区)型共富市集主要依托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风景名胜区、主题公园、文化体育场馆等场所举办,通过设置共富摊位、对口帮扶展位、与“共富工坊”联建合作等举措,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在运营主体上,浙江将着力引导国有企业、强村公司等发挥优势,结合主营业务,积极参与共富市集建设,并探索整体运营、委托运营、联合经营等模式,鼓励市集引入专业公司、龙头企业,以及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内部场地,带头为运营主体举办市集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浙江还鼓励带动重点群体就业,将依托各地零工市场,加强市集临时用工和灵活就业信息共享,帮助困难群众“家门口”就业。聚焦市集就业群体的技能提升,浙江将为他们提供创业指导、技能培训、项目孵化等服务,加快培养一批“市集经纪人”“市集主理人”,并推动其从“打工者”变成“合伙人”。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共富市集品牌建设,支持在市集中融入美食、非遗、文创、演艺、体验等新业态,不断丰富“市集+”消费场景。鼓励各地结合“浙里来消费”,依托市集举办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加强市集品牌培育,着力打造“武林夜市”“大陈小集”“妈妈的味道”“邻礼供销”等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性好的共富市集品牌。充分利用小红书、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美誉度,以品牌效应带动共富市集增效益、增收入、增活力。 

据悉,浙江支持各地围绕共富市集开展试点探索,建立健全共富市集评价标准,开展共富市集星级评定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打造共富市集的创新做法及积极成效,营造勤劳创新致富的浓厚氛围。根据计划,浙江将加强市集品牌培育,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性好的共富市集品牌,力争到2027年,实现“百千万”的共富市集目标,即打造百个具有全省示范引领作用的共富市集;每年策划举办千场特色市集活动;每年带动重点群体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叶德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