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财经 > 金融

“还呗”App被质疑个人信息泄露致境外,投诉达2.6万条,贷款年化利率最高36%去年净赚9.4亿元

时间:2025-07-01 10:13:04 来源:消费日报网

1.jpg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近期,知名现金贷产品“还呗”App 因被用户投诉个人信息疑似被泄露至境外,引发关注。

  投诉显示,有消费者在“还呗”APP注册了账号,并未借款,注册之后不断被该平台营销电话频繁轰炸骚扰,其中甚至有境外电话,声称是还呗平台工作人员,推广借贷业务。消费者怀疑个人信息遭泄漏,想要撤销信息授权,却在APP页面找不到注销账户事项。

  截止目前,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还呗”的投诉高达2.6万条,投诉内容涉及贷款利率达36%、电话信息骚扰以及过度催收等问题。

  还呗的母公司是上海数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数禾科技”),该公司业绩呈现高增长,2024年公司营收为96.81亿元,净利润9.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2%、21.80%。

  值得一提的是,助贷新规将于今年10月起实行。届时主营年化利率36%客群的数禾科技业绩增长能否持续?

  用户频繁受骚扰,质疑信息遭泄漏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近30日关于“还呗”的投诉有932条,累计投诉量达25902条,投诉内容涉及贷款利率达36%、电话信息骚扰以及过度催收等问题。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在“还呗”APP注册了账号,并未借款,注册之后不断被该平台营销电话频繁轰炸骚扰,其中甚至有境外电话,声称是还呗平台工作人员,推广借贷业务。消费者表示频繁的营销电话严重影响正常电话通信及生活,要求平台停止骚扰。

2 .jpg

  记者注意到,今年年初,另一位消费者也反映称,2025年1月在还呗App注册后,半天时间接到很多境外及香港的电话轰炸骚扰,都说是还呗平台。

  还呗App用户为何会接到来自境外的营销电话?不少用户质疑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遭到了泄漏。当消费者想要撤销在还呗信息授权,却发现在APP页面找不到注销账户事项。

  为何注册还呗之后会接到境外营销电话?还呗App是否向用户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方式?是否提供了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就相关问题记者向还呗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对方未给予回应。

  资料显示,“还呗”App是一款基于消费多场景的分期服务平台,于2016年2月进入市场,通过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为大众提供个人消费信货服务。截至2024年6月,还呗累计激活用户1.5亿,为2000万用户提供信贷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还呗App不止一次因为用户信息保护问题被监管通报。

3.jpg

  2021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的通报,显示其中还呗App存在“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等”问题。

  此前的202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显示,还呗App被指“私自共享给第三方”。

4.jpg

  和当时涉及的版本相比,目前还呗App已更新至5.45版本,公司是否就监管通报的违规进行了整改?近期消费者为何仍频频反映信息泄漏问题?就相关问题,截至发稿还呗方面未给予回应。

  App常遭假冒,主体已更换

  从以上网信办和工信部的通报信息可以看到,还呗App的运营者为重庆市分众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显示,分众小贷注册资本3.355亿元,由数禾科技100%控股,实控人为徐志刚。

  记者关注到,目前“还呗”APP的开发者信息已从分众小贷变更为中禾信融资担保(福建)有限公司。第三方平台七麦数据显示变更时间为2022年11月。

5.jpg

  目前记者在“还呗”APP《用户注册服务协议》《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等协议中看到,还呗的主体显示为中禾信融资担保、上海数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数极(珠海)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显示,中禾信融资担保注册资本10亿元,由数禾科技100%持股。

  对于分众小贷和“还呗”APP分隔开的原因,行业人士表示,或与近年来小贷公司监管收紧有关。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行为。记者梳理发现,《办法》对于小贷公司的App管理有多条明确规定,其中直接点名“出借牌照”等负面清单。

  《办法》规定,小贷公司通过网站、移动应用程序(App)、小程序等互联网平台(含自有及合作机构)开展营销获客、发布贷款产品或者发放贷款的,应当向地方金融管理机构报备,并明确禁止小贷公司协助无放贷业务资质的主体申请金融属性字样网站、移动应用程序(App)和小程序等备案。

  “近些年业内存在租借小贷牌照现象,特别是一些中小公司借牌做网贷App的‘壳’。因此小贷新规对贷款App、网站、小程序等针对性地加强了审查。”一位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一些贷款App为防止被清理整顿,开始“腾笼换鸟”,把App主体从小贷牌照换成融资租赁牌照。

  此外,《办法》要求网络小贷公司使用的互联网业务信息系统应当由小贷公司设立并享有完整数据权限,规范开展网站、移动应用程序(APP)和小程序备案等工作,防范、监测假冒网站、假冒移动应用程序(APP)和假冒小程序。

  从公开信息来看,还呗App常遭假冒。

  记者看到,还呗官网2022年及此前曾多次公告称,在应用商店发现多款冒充还呗的APP。还有一些产品假冒“还呗”之名,向用户发送短信链接,在应用商店上架“盗脸”的APP和做任务返利APP。

  今年4月,重庆广播电视台发布《下载冒牌还呗贷款,钱没借到反赔进去4万》相关报道,披露“李鬼还呗App”相关典型案例:用户周先生通过一个网络链接下载安装了“还呗App”,打算贷款2万元应急,却被客服以“收款账号有误致贷款被冻结”为由,诱骗周先生向指定账户先后转账4万元,后对方要求其继续转账,此时周先生才意识到被诈骗。

6.jpg

  (图片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台天天630新闻节目报道截图)

  目前来看,类似仿冒风险依然存在。作为一家用户规模达2000万的平台,除官网公告外,还需更多措施保护还呗APP及千万用户的合法权利。

  难舍高利率资产,去年净赚近10亿元

  记住注意到,小贷新规中,除了对App管理提出合规要求外,还对借款费率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办法》要求,小贷公司应当将其对借款人收取的所有利息、费用与贷款本金的比例计算为贷款年化利率,在借款合同中载明,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记者获悉,2021年下半年,多家持牌金融机构接到监管窗口指导,将贷款年化利率上限降至24%。监管信号放出后两年,市场上主流的贷款产品大多数开始布局年利率24%以内的资产。

7.jpg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从彼时“还呗”在社交平台的信息流广告推介信息来看,其贷款综合年化利率区间也压降到了24%以内,显示为8.99%至23.99%。

  不过,利率水平的压降让“还呗”的利润空间承压,这从近年来母公司数禾科技的业绩变化可以看出。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数禾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5亿元、54.9亿元以及75.2亿元,2023年的营收同比增速达到约37%。不过,其盈利水平并未随营收的增长而持续提升。2021年至2023年,数禾科技的净利润分别为7.66亿元、8.41亿元以及7.73亿元,同比分别变动39.53%、9.66%、-8.09%,出现了“增收不增利”情况。

  记者关注到,数禾科技近期或改变策略,继续布局年化利率36%资产。可以看到,目前数禾科技在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流广告显示,综合年化利率(单利)区间为7.2%—35.99%。链接详情页显示助贷机构为中禾信融资担保(福建)有限公司,和浦发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长期合作。

8.jpg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从最新财报数据来看,数禾科技资产调整后盈利情况的改变可谓立竿见影。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96.81亿元,净利润9.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2%、21.80%。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资产合计130.45亿元,同比增长33.98%。

9.jpg

  (图片来源:分众传媒2024年年报)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应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即借款年利率不超过24%。上述助贷新规将于今年10月起实行。

  贷款利率压降是大势所趋,届时预计将对公司展业产生什么影响?数禾科技未来又将从哪里获取利润空间?就相关问题记者向数禾科技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佳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