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平安消金”)近日成交了2025年首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据8月1日平安消金在银登中心发布的不良贷款转让结果公告,受让方为深圳市招商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招商平安资管”),转让协议签署日期为7月21日。
而据陆金所控股于7月21日发布的公告,旗下平安消金与招商平安资管签订《资产转让协议》,平安消金将总额4.69亿元的不良债权资产以3644万元对价转让招商平安资管。由此计算,该不良资产包成交价仅相当于本息总额的8%。
截至2024年底,平安消金总资产542.93 亿元,同比增长33.8%;贷款余额 500.51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86%;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19亿元、净利润10.2 亿元,净利润仅次于蚂蚁、招联、马上,已跻身行业头部行列。
而从平安消金“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资料,以及官网披露的贷后合作方名单信息来看,近年来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张,其资产质量方面压力也不小。
4.7亿元不良资产3644万元甩卖
上述资产转让交易此前陆金所控股已发布相关公告。公告显示,7月21日,平安消金与招商平安资管签订《资产转让协议》,根据协议,平安消金有条件同意将本金余额及利息合计约4.6874亿元的债务转让给招商平安资管。对方应在2025年7月31日前一次性全额支付对价给平安消金。
据此前发布的招商公告,此次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涉及17352户自然人的信用消费贷不良债权,总债权规模约4.7亿元。
平安消金委托独立评估机构对债权资产进行评估,并分析相关债务人对负债的偿债能力。由于债权资产由大量的个人贷款组成,且债务人是自然人,因此评估机构对每个债务人的信用档案进行审查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评估机构使用现金流偿还方式对债权资产进行了分析。截至2025年2月28日(估值基准日),估值金额为人民币2177万元。
在公开招标过程中,招商平安资管以最高出价3644万元最终中标。尽管成交价较评估价溢价67%,但按照4.7亿元的本息总额计算,其成交价仅相当于该不良资产包总额的8%。
受让方招商平安资管因身份特殊受到外界关注。公开信息显示,招商平安资管是一家主要从事金融大宗收购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由平安保险子公司平安人寿持有39%的股份。平安保险直接拥有平安消金30%的股份。二者均属“平安系”。因此这笔关联交易也颇受争议,被外界认为是平安系内部“左手转右手”。
对此,公告称,平安消金参考了债权资产的评估价值、可收回金额的内部评估以及转让不良债务的整体市场状况,考虑了债权资产的初始对价。最终对价是根据最高出价确定的。“债权资产转让对价和付款安排是公平合理的。”
对于此次交易的原因,公告表示,不良债权资产转让是盘活信贷资源、充分利用市场化方式处置的有效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平安消金的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其未来业务发展的基础。于交易基准日,债权资产的账面价值为零。由于债权资产已被注销,该对价将记为平安消金减值损失的转回。债权资产转让的收益将用于其一般营运资金。
步入2025年,消费金融领域掀起了一波不良资产处置热潮。银登网公告显示,今年4月,平安消金对外发布“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招商公告,该资产包的总债权规模约4.7亿元,其中本金3.34亿元,利息与罚息等费用合计1.34亿元。
据披露,上述资产包中债务人加权平均年龄为37.8岁,户均本金1.9万元,平均逾期账龄567天,且逾期1~2年的债权占比高达79%。
从上述资产数据看,业内认为平安消金资产质量压力或有所上升,同时也引发市场对公司贷前风险评估及贷后管理能力的质疑。
公开资料显示,平安消金成立于2020年4月,注册资本50亿元。作为定位“金融+科技”的消金公司,平安消金通过建立线上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平台合作等方式,将金融服务触达三线及以下城市长尾客户。目前,平安消金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累计服务超2500个县级行政区。
也就是说,平安消金承接的是消费贷中的“次级客群”“下沉客群”。据陆金所控股财报披露,截至2023年末,平安消金贷款余额为37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因其2024年年报迟迟未递交,相关资产质量指标最新变化暂不可知。
从近日陆金所控股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数据看,风险承担上,截至2025年6月末,陆金所含消费金融子公司承担风险的尚未偿还贷款余额比例大幅上升,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56.7%增至83.7%。
贷后管理类消费投诉突出
行业人士表示,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政策下,消费金融公司个贷不良资产资产从传统“自行催收”转向“AMC专业处置”,资金占用周期缩短,可优化资本充足率,也可减轻公司因催收引发的种种压力。
记者注意到,在政策提振消费、监管鼓励支持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持续开拓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为扩大业务规模储备“弹药”。从陆金所控股最新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到,平安消金上半年保持了较快的规模扩张速度。
二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陆金所尚未偿还总贷款余额为1934亿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17.8%,不过消费金融贷款尚未偿还余额增至545亿元,同比增加29.8%。其中第二季度消费金融新增贷款289亿元,同比大增30.6%。截至上半年末平安消金贷款余额占陆金所总贷款余额比重升至28.2%。
业务开展方面,平安消金近期披露了助贷业务的合作情况。从平安消金官网披露的平安消金有限公司关于与平安融易(江苏)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3家关联方开展个人贷款业务合作的重大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公告,可知该公司目前与合作方的展业模式:平安消金作为资金方、平安担保作为担保方、平安信服作为获客方及催收服务提供方、平安投资咨询作为获客方,四方联合开展个人贷款业务合作。
平安担保为平安消金对客户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提供担保增信,客户按资质拆分为普通客户和优质客户两类,其中平安担保为普通客户承担100%的担保责任,为优质客户承担10%的担保责任,并由平安担保向平安消金提供信息收集、支付结算、协助催收等服务,交易标的为担保金额及平安消金向平安担保支付的担保服务费用。
据披露,仅平安融易(江苏)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一家,截至公告日上述业务项下累计担保金额预估达到了150亿元,预估平安担保收取的服务费7.8 亿元,平安信服收取的服务费共计33.48亿元,平安投资咨询收取的服务费4.78亿元。
而据近日平安消金在官网披露的合作机构名单,包括平安融易(江苏)融资担保在内,该公司目前共计有17家融资担保公司为合作增信服务机构。此外,7月4日,平安消金又公布了17家营销获客合作机构名单,以及41家贷后合作方名单。
据梳理,其中贷后合作机构数量有了明显增长。2023年末平安消金披露的贷后合作方仅10家,到2024年5月和10月,该数量分别增长至17家和28家,2025年4月为35家,形成明显的递增趋势。
平安消金贷后合作机构数量快速扩充的同时,贷后催收领域的消费者投诉量也呈现较为突出的趋势。据官网披露,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通报涉及平安消金的投诉案件为120件。投诉业务均为贷款服务,投诉类型以贷后管理类、产品营销类、业务政策类为主。
据梳理,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和平安消金及旗下产品“小橙花”相关投诉条目过千条。部分投诉用户反映该公司存在过度催收的问题,如第三方催收公司对借款人进行恐吓辱骂式催收、恶意催收,包括在本人没失联情况下联系家人催收,爆通讯录、短信轰炸,以及骚扰借款人的工作单位、领导等。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互联网助贷业务贷后催收管理,发现存在违规催收行为的,应当及时纠正,情形严重的,应采取终止合作等措施。平安消金对于上述第三方催收公司的相关操作如何回应?后续计划如何规范合作方、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消费日报》记者就上述问题向平安消金发去采访提纲,截止发稿对方未给予回应。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