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龙江银行官微)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新任董事长的任职资格获批不到一个月,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又将迎来新任行长。1月25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消息显示,省政府决定龙江银行副行长王正军为该行的行长人选。
作为省级城商行,龙江银行近年来出现连续两任董事长、行长“落马”被查,因此该行这次人事调整备受外界关注。新的领导班子配齐,一方面意味着整改后的龙江银行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公司多项业绩指标下滑、消费者投诉居高等问题,也有待新任高管给出答案。
董事长、行长接连换新
官网信息显示,龙江银行在原大庆市商业银行、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牡丹江市商业银行和七台河市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合并重组而来,2009年12月25日正式挂牌对外营业。目前,龙江银行注册资本43.6亿元,在黑龙江省内设有13个分行、226个营业网点,另在黑龙江、湖北、安徽、福建、宁夏等5省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11家。该行成立之初资产总额405亿元,截至2022年底已增加到2926.02亿元。
开业至今20多年,龙江银行“换帅”次数并不多。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监管局核准了姜春洁龙江银行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姜春洁由此成为该行第四任董事长。
龙江银行的首任董事长是杨进先,其2009年起开始担任该职务,2013年卸任。2014年9月,杨进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同年12月被开除党籍。其罪状包括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贪污公款,借用他人名义开办公司等。
杨进先的“接棒者”是张建辉。2021年9月,张建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并于2022年3月被“双开”。纪委监委的通报指出,张建辉存在向管理和服务对象放贷获取大额回报、把金融审批权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严重破坏金融市场秩序等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梳理发现,龙江银行的行长一职上也出现了连续两任“落马”。2015年7月,龙江银行原行长关喜华被免职,后于2020年9月被查。2020年12月,关喜华被开除党籍,经查,关喜华违反工作纪律,违规转让信贷资产及债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法发包建设工程项目及发放贷款;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巨额公款,为他人在发放贷款方面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关喜华被查后,龙江银行行长一职空缺长达四年,直至2019年8月,该行副行长李松获批为新任行长。不过,很快2022年6月,李松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2023年2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通报,李松被“双开”。
2023年4月,李松受贿、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案在鹤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据有关部门指控,李松利用其担任龙江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在办理贷款、申请融资理财产品、批准评估机构准入等事项上提供帮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梳理上述被查高管的违法违规事项可以发现,多数均涉及干预贷款业务等。从业绩数据看,龙江银行近年来资产质量方面确实面临不小的压力。2020年至2022年,龙江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分别为24.23亿元、40.02亿元、44.76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19%、3.31%、3.49%。两项指标均不断走高。龙江银行近年来的经营业绩也乏善可陈。2018年至2022年,该行净利润从16.09亿元降至5.3亿元,近四年来连续负增长。
龙江银行“改变”迫在眉睫。结合龙江银行原董事长张建辉和原行长李松违纪违法案件查办情况,2022年以来,黑龙江省纪委监委相关监督检查室深入挖掘金融领域腐败问题症结,推动龙江银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刻汲取案件教训,深入整改。
人事方面,2022年3月,黑龙江省联社原党委书记、理事长石玉龙被调至龙江银行出任董事长、党委书记。同年国有大行出身的姜春洁被调至龙江银行担任行长。此前他曾担任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副行长。不过姜春洁龙江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是在2023年7月19日正式获批,短短5个月后,其获批担任龙江银行董事长。这意味着该行行长的位置又空缺下来。
今年1月25日,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消息,王正军将为龙江银行新任行长。资料显示,王正军同样拥有国有大行背景,曾任中国农业银行齐齐哈尔分行行长助理、副行长、大兴安岭分行行长、黑龙江省分行农户金融部总经理等职务。2020年8月进入龙江银行任副行长。
记者在龙江金控官微看到,近日龙江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姜春洁,党委副书记、行长王正军一行到黑龙江省金控集团座谈交流,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意味着龙江银行新的领导班子已经到位。
网贷业务引来消费者大量投诉
龙江银行内控合规的短板除人事腐败方面,还体现在其跟风布局互联网贷款但乱象频出。
2019年起,借助互联网流量,商业银行的个贷业务开始向互联网贷款转型。与其他城商行一样,龙江银行也选择通过助贷业务模式,来解决个贷获客难题。这快速拉高了龙江银行的个贷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龙江银行的贷款总额为1105.63亿元,其中个人贷款总额达到249.90亿元,占比为22.60%。
不过,好景不长,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迎来规范。2020年7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从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贷款合作管理多方面对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作出了要求。《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整改。
龙江银行相关业务快速缩水。截至2022年底,龙江银行的贷款总额为1276.19亿元,其中个人贷款总额降至160.07亿元,占比下降为12.54%。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披露称,2022年,龙江银行加强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并大幅收缩互联网贷款业务规模,其互联网贷款业务余额从上年末的72.77亿元降至仅10.35亿元,降幅达85.77%。“2022年全年未新增投放互联网贷款。”
龙江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在短短三年时间内经历了“过山车”,并为其留下了大量的消费者投诉。截至1月29日,在黑猫投诉上,和龙江银行相关的投诉共1573条。可以看到,这些投诉大多和新橙优品、玖富万卡、信用钱包/羊小咩、中国人保、阳光保险等平台的网贷产品有关,龙江银行作为放款方一同被投诉,涉及的问题包括额外收取服务费、综合借款利息过高等等。
记者了解到,上述消费者投诉的出现或与龙江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模式有关。据了解,龙江银行与互联网头部平台合作,合作模式以助贷模式为主,龙江银行出资比例为100%,全部业务由龙江银行独自审批,同时采取保险、融资担保的增信。后期龙江银行存量互联网业务主要为与头部保险公司合作,同样是龙江银行出资比例为100%,全部业务由龙江银行独自审批,同时采取保证保险提供增信。
引入增信工具能够使网贷业务的风险相对可控,但这笔费用由消费者承担,因此变相增加了消费者的借款综合成本。可以看到,一位消费者的投诉信息显示,其通过互联网平台借款4400元,放款方为龙江银行,合同约定的年化利率为7.8%,但加上增信费用,综合年化达到36%。
2023年3月,龙江银行收到一张585万元的大额罚单,涉及的7项违规多和互联网贷款业务有关。包括多头授信管理不力,存在多头授信行为;无授信或超授信额度与同业增信机构开展业务;贷后管理严重缺失,部分贷款被挪用于限制性领域;互联网贷款业务侵害借款人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对增信机构违规收费行为管控不力,导致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过高;“两会一层”相关履职不到位,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审计及内控合规检查有效性不足。
(图片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罚单截图)
据中国银保监会黑龙江监管局官方通报,2022年,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龙江银行(不包含信用卡投诉19件)的投诉量排在第二位,为441件,同比增长4.50%。2022年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百家营业网点投诉量中位数为49.18件/百家网点。其中,龙江银行193.42件/百家网点排在第二位。
(图片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监管局最新通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龙江银行的消费投诉量为124件(不包含信用卡投诉8件),仍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排在第二位。
对于罚单和消费者投诉中暴露出的重重问题,龙江银行整改情况如何?后续个贷业务计划如何发展?龙江银行截至目前尚未进行回复。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