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视频号)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8月20日,甘肃永昌农商银行与金昌农商银行将分别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组建甘肃农商银行的关键议题。这一动作标志着历时四年多的甘肃农信改革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两年前,2023年的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还是“组建甘肃农商联合银行”。从“联合”到“统一”,一词之差背后是甘肃农信系统化险改革路径的战略转向。
这一转变使甘肃成为继河南、新疆之后,全国第三个在改革中途转向统一法人模式的省份。作为覆盖全省1229个乡镇、86%行政村和90%农牧民的地方金融主力军,甘肃农信系统的83家法人机构即将迎来历史性变革。
改革路径切换背后
甘肃农信改革路径的调整,植根于其风险处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独特的省情农情。
2019年至2021年,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高于6%,农信系统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承受着更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通过一系列精准施策,这一局面在2024年得到显著改善,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2.56%,较年初下降0.6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规模减少约130亿元,为改革模式的切换奠定了基础。
改革模式的选择始终与地方实际紧密相连。资料显示,甘肃省农信系统现有37家农商行、5家农合行和41家县级联社,83家法人机构的庞大体系与贵州84家法人机构的情况相似,但甘肃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改革路径。
联合资信报告指出,统一法人模式适用于经济发展程度高或管理半径小、辖内法人机构不多的省份,有助于集中金融资源形成规模优势。
这一判断看似与甘肃情况存在矛盾,实则暗藏深意——甘肃虽法人机构众多,但经过连续两年专项债券注资(2021年126亿元、2022年300亿元),58家农合机构及省联社资本得到有效补充,为统一法人整合创造了条件。
“甘肃选择统一法人模式有其现实必要性,”一位金融研究机构分析师表示,“该省农信系统有83家法人机构,但相当一部分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统一法人能最大程度整合资源,提升整体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从政策表述的演变更能清晰看出改革思路的调整。2023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组建农商联合银行,2024年表述变为“稳妥推进农合机构改革”,2025年则聚焦“压茬推进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完成高风险机构退高任务”。这种变化并非改革的停滞,而是在风险充分暴露后更为务实的选择。
《甘肃农信2024年工作报告》显示,通过“绩效考核、等级行社、包抓包挂”等考核办法,已实现营业净收入、利息净收入、拨备前利润三年连续增长,为统一法人改革提供了财务支撑。特别是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400亿元,占全省银行业的65%,这一数据决定了改革必须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确保支农支小的根基不被动摇。
全国棋局中的甘肃落子
在本轮省联社深化改革中,各地遵循“一省一策”的改革思路,主要采用统一法人模式和联合银行模式推动改革方案落地。甘肃的改革转向,恰逢全国农信改革进入深水区。
在已落地的改革省份中,联合银行与统一法人模式形成“6+4”格局。浙江、山西、四川等6省选择联合银行模式;辽宁、海南、河南、内蒙古则采取统一法人模式。今年7月,吉林农商银行获批筹建,贵州农商联合银行启动组建,使改革落地省份增至10个。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并非唯一中途切换改革路径的省份。河南最初选择联合银行模式,河南农商联合银行于2023年11月揭牌,但今年2月又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了统一法人的河南农商银行。新疆同样经历了从联合银行到统一法人的转变。
未公布方案的省份中,黑龙江、宁夏已显露统一法人倾向。黑龙江省联社5月发布的招聘公告直言是为“未来的黑龙江省农村商业银行做好人才储备”;宁夏黄河农商行则明确表示借鉴“海南、辽宁、甘肃经验”制定改革方案。
而经济发达省份呈现不同路径。广东创新“1+7”市场体系,由7家头部农商行分别代管部分机构,省联社管理其余行社。江苏虽选择联合银行模式,但同步推进地市统一法人农商行,形成“双层改革”架构。
“预计本轮改革中大部分省份仍将采取联合银行模式。”联合资信分析师指出,但具有区位劣势、风险集中的省份可能更倾向统一法人模式,部分省份可能采用分步走策略,先联合后统一。
根据《甘肃信合》披露的筹备计划,改革将分“四步走”: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改革化险实施方案、股东股权处置方案和安全维稳方案。其中股东股权处置尤为关键——83家法人机构、数以万计股东的权益调整,将是改革最大难点。
“组建后的省级农商银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位农信系统资深人士指出,“真正的挑战在于治理机制转型——如何从行政化管理转向市场化运营,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这才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
从联合银行到统一法人,甘肃农信系统改革路径的调整,为中西部地区农信机构化解风险、提升服务能力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其成效值得期待。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