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7月2日,记者从人社部获悉,为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维护广大求职者合法权益,结合开展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人社部办公厅下发《关于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线索的公告》,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线索。
公开征集9类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线索
公告显示,此次征集内容共涉及以下9类:
一是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包括线下“黑职介”和通过自建网站、小程序、公众号等方式开展非法职业中介(搭建互联网平台供其他单位或个人发布招聘信息或开展职业中介);以人力资源测评、咨询等备案类服务为名非法开展职业中介;
二是“招转培”“培训贷”,即以招聘或职业中介、人力资源培训等为名,欺诈、诱导求职者接受职业培训,缴纳高额费用或签订贷款协议;
三是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或以“直签保录”、高薪岗位“内推”等话术炒作引流等侵害求职者权益;
四是诱骗、胁迫求职者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
五是以服装费、转正费、风险保证金、耗材费等各种名义违规收取财物;
六是在招聘和用工过程中,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个人证件原件;
七是发布含有民族、性别、年龄、地域等歧视性条件及其他与岗位适配性无关的限制性条件招聘信息;
八是泄露、贩卖或以其他方式违法使用求职者个人信息;
九是其他侵害求职者权益的人力资源服务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本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线索的时间为2025年7月2日至31日。如有上述相关行为线索,请在征集时间内将有关情况发送至线索征集邮箱gfrlzysczx@mohrss.gov.cn(仅在征集时间内使用)。
公告要求,提交线索应包括但不限于涉嫌违法违规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所属省份、地址、联系方式、所属省份等基本信息,相关招聘或用工信息发布渠道、发布时间、发布内容、发布人、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支付的费用凭证等相关证据资料,同时注明反映人及联系方式,我们将对反映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密。
对“培训贷”等持续严监管
伴随经济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一张职业技能证书在劳动力市场中意味着更强的竞争力。这也成为不法分子“钻空子”的地方。有个别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培训违规套补、造假骗补、冒领补贴、违规转包,更有甚者,巧立名目诱导学员办理“培训贷”,参训人员非但技能水平没提高,反而背上高额债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人社部对“招转培”“培训贷”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严监管。
2024年10月,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区对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培训贷、虚假招聘、就业歧视、非法劳务派遣等违法案件,并对其进行通报,以供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参考,防范警惕类似求职“陷阱”。
通报显示,经调查,北京捌五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莱牛教育有限公司、西安讯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通过虚假承诺介绍高薪工作的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应聘。随后,诱导求职者参加“新媒体运营”“直播运营”等不同名目的技能培训,收取上万元的培训费用。如求职者无力承担,则诱导其办理小额贷款。但完成培训后,这些公司均未兑现承诺。
上述公司擅自开展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业务,并以此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严重侵害求职者就业权益。对此,人社部门依法责令上述公司退还所收费用,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停止办学,并对西安讯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罚款76.7万元。
可以看到,“培训贷”主要针对求职者,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转行人员,具有“入职门槛低”“高薪酬”,“优福利”“承诺培训后即就业”等特点,诱导求职者向指定网络贷款机构进行贷款,分期支付上几千甚至上万的培训费用。培训后所谓的招聘机构往往会让求职者回家等通知,当迟迟等不到通知的求职者去讨说法时,结果发现公司早已人去楼空。
人社部提示,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要增强辨别意识,看中介机构或企业是否合规合法且经营正常,看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确有需求参加职业培训的,请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查询公布的正规培训机构。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