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财经 > 金融

罕见!恒坤新材IPO暂缓审议,拟募集10亿元,遭三大拷问

时间:2025-07-29 20:09:08 来源:消费日报网

1.jpg

  消费日报(记者 卢岳)今年IPO企业上会,首现审议被暂停的现象。7月25日晚,上交所披露审议结果公告,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坤新材”)首发被暂缓审议。而当天北交所的IPO泰凯英顺利过会,恒坤新材IPO被作出暂缓审议决议,成为年内首家遭遇这一情形的IPO企业。

  恒坤新材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

  恒坤新材的科创板上市申请于2024年12月26日获得受理,保荐机构是中信建投证券,保荐代表人是吴建航、刘劭谦。在2025年反馈两轮问询函后,便快速迈入上会环节。

  本次IPO,恒坤新材拟募资额由此前的12 亿元调整为10.07亿元,期间删除了 SiARC 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将资金集中用于与集成电路相关的项目。

2.jpg

  上市委会议现场提三大问题

  根据上交所披露的文件显示,上市委会议审议现场提出了三大问题:

  1.请发行人代表结合自产光刻材料和前驱体主要产品初始技术来源、研发方式、研发核心人员、研发投入和对应的专利技术,说明相关产品技术是否存在知识产权纠纷风险。请保荐代表人发表明确意见。

  2.请发行人代表结合业务模式、同行业可比案例和报告期以前年度会计政策,说明报告期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发行人报告期以前年度未采用净额法确认的原因。请保荐代表人发表明确意见。

  3.请发行人代表说明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合理性,长期定期存款是否存在使用受限的情况,是否存在理财风险。请保荐代表人发表明确意见。

  需进一步落实事项请发行人结合业务模式、同行业可比案例和报告期以前年度会计政策,进一步论证报告期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请保荐人发表明确核查意见。

  这三大问题涉及到财务、技术、资金存款等,也是恒坤新材招股书从披露到问询的受关注焦点。

  财务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分别实现营收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亿元、0.89亿元、0.97亿元。

  近两年,公司净利润跌破亿元大关,公司利润增速陷入停滞,另外,公司的净利率累计下滑13.7个百分点,显著低于科创板同业安集科技35%的净利率。

3.jpg

  收入确认方法是监管此前多次问询的焦点。2024年,恒坤新材的收入增速快于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曾被监管要求说明原因。公司解释,由于公司2024年自产产品收入增加,因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毛利率较高,随着自产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增速低于收入增速。

  关于收入确认原则,恒坤新材表示,在引进产品销售业务中,虽分别与供应商及客户签订合同,但并非合同首要义务人,实际为代理人,因此对该类业务以净额法确认收入,相关款项往来作代收代付款处理。

  因此,这一次监管在公司上会审议时进一步论证报告期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除了收入问题,公司还存在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97%,第一大客户依赖度64.07%,公司对单一客户形成较大依赖。

  另外,公司的新客户开拓缓慢,近三年仅增5家百万级客户,在此情况下,扩产后的产能计划消化或成问题。

  2.91亿货币资金利息收入异常

  作为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无疑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恒坤新材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在配方研发、生产能力、品质管控以及产品应用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积累,具备11项自主研发技术。

  不过,核心技术的“成色”始终是监管关注的焦点。首轮问询中,监管层便直指核心技术是否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情况,以及是否涉及纠纷或潜在纠纷。对此,恒坤新材回应称,相关核心技术的形成与积累过程清晰,不存在上述风险。

  第二轮问询中,监管的目光进一步聚焦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程度与研发可持续性问题。

  本次上会审议上,监管再次要求说明相关产品技术是否存在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在恒坤新材的“三费”中,有一个指标非常引人注目,即:财务费用。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的财务费用均为负数,分别为-514.03万元、-1398.97万元和-1269.56万元。

4.jpg

  从恒坤新材财务费用的结构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公司有大量的利息收入,2023年和2024年公司的利息收入分别为1693.37万元和2129.03万元。同期,恒坤新材的利息支出分别为349.66万元和1127.31万元。

5.jpg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末和2024年末,恒坤新材货币资金分别为2.35亿元和2.91亿元,同时公司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假设恒坤新材的货币资金都是银行存款,以2.35亿元的本金计算,要产生2129万的利息收入,利率要达到9%;以2.91亿元的本金计算,要产生2129万的利息收入,利率约为7.3%。两项利率明显高于当前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异常现象也成为本次上会审议的焦点,监管再次要求公司说明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合理性,长期定期存款是否存在使用受限的情况,是否存在理财风险等。

  募资扩产或存在产能过剩

  截至2024年末,恒坤新材的货币资金余额约2.91亿元(其中受限资金4163.31万元)、定期存款约3.89亿元,剔除受限资金后合计6.38亿元。

  在现金充沛且借款激增的情况下,公司却宣称“未来三年资金缺口16.28亿元”。公司有如此多的现金,却不优先动用存量资金扩产都做法也存疑点。

  此外,公司招股书披露的2024年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显示:BARC仅21.43%、KrF光刻胶17.55%、TEOS前驱体46.47%,均未达50%。现有产能大量闲置却募资10亿扩产,如何避免新增产能的过剩也是个问题。

  股权信息显示,恒坤新材的实控人为易荣坤,其直接持有恒坤新材19.52%股权,并通过厦门神剑、晟临芯、兆莅恒间接持有5.94%的股份,并与肖楠、杨波、张蕾、王廷通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书》,合计控制公司35.65%股份表决权。同时,易荣坤还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持有员工持股平台晟临坤3.31%的股份。

  在恒坤新材内部,易荣坤不仅是实控人,还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其配偶陈艺琴任恒坤新材出纳,陈艺琴弟弟陈江福直接持有恒坤新材440万股。家族化的股权结构,不仅容易滋生关联交易,也为代持制造了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恒坤新材第二大股东吕俊钦(原持股14.29%)的2017年入股资金被司法机关认定为"开设赌场违法所得",其股份已于2024年司法划转至厦门海沧区政府。公司声称对吕俊钦资金来源"不知情",但事实上吕早在2013年已被立案侦查,2019年法院作了判决。而吕俊钦的股权被冻结期间,公司仍试图向交易所隐瞒该重大风险,直至第二轮问询才被迫披露。

  对于恒坤新材IPO的相关问题,本报记者向该公司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时,公司未作出回应。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佳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