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江苏睢宁县魏集镇组织干部群众和农技人员,对夏季田间开展科学管理,为秋粮丰收打好坚实基础。
夏日清晨,阳光刚照亮大地,魏集镇的田埂上就热闹起来。魏集镇农技员赵兰永和夏春玉带着植保信息材料,来到大桥村种粮大户苗宗宝的玉米大豆田。他们拿起农药瓶,详细为苗宗宝介绍使用的方法:“高温配药要先加微肥和水溶肥,搅拌到完全溶解再下田。”
(魏集镇农技员赵兰永和夏春玉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户开展科学管理)
不远处,搭载GPS定位系统的播种机,在苗宗宝的240亩土地上按照设定好的路线精确地开展飞行作业,玉米与大豆的“高矮差”被巧妙转化为土地的“空间差”。宽窄行密植技术下,一亩地6000多株玉米苗破土而出,列队般整齐。“收完麦就抢播玉米,农时可不等人。新技术开展耕种,省时省力!”苗宗宝满脸笑容笑容。
(新农人李新玲利用植保无人机打药)
马王村的水稻田上科技感满满。空中响起“嗡嗡”声,新农人李新玲的手机“嘀嘀”一响,最新虫情预报跃然屏上。她和丈夫李亚在镇技术人员指导下配好药肥,随即轻点手机屏幕。一架植保无人机应声腾空,轻盈掠过青翠的稻浪,将药雾均匀洒向韦昌志的200多亩稻田。
“飞机打药又匀又省力,不到两小时,我这大片水稻就防护到位了,比我们背着药筒深一脚浅一脚强太多!”韦昌志望着空中灵巧的无人机,非常高兴。
从精密播种的“铁牛”到翱翔田畴的无人机,科技力量正深深嵌入魏集镇3.8万亩农田的肌理。魏集镇人大主席赵亮表示,全镇推进统一机械化防治,无人机作业与农技人员下沉指导双管齐下,实现了病虫害防治的精准高效,为水稻、玉米等作物铺就了一条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的丰收之路。(冯威 陈士洲)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