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万鹏飞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自家的葡萄园里。他一串串查看正在成熟中的葡萄,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除了巡检农场、对接销售,上午要送桃子去参加农业评比,下午还要迎接来“田间课堂”的学员。这片生机勃勃的果园,不仅是他近二十年创业的见证,更是他用“看、问、学、试”四个字,在土地上书写的一份充满韧性与智慧的答卷。
风雪摧压人不垮:
逆境重建 “种”出新生
2005年,万鹏飞决定放弃跑运输的工作,干一份安稳的行当。他向种植户亲戚请教了些技术,便一头扎进农田,承包了十几亩地种起了葡萄。“那时候就想踏踏实实干点事。”他回忆道。凭借着肯吃苦、爱琢磨的劲头,几年里,他硬是把简单的葡萄采摘园发展成了集采摘、销售、餐饮于一体的农家乐,在当地打响了名号。日子眼看着越过越红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降临了。
2015年,一场大雪让万鹏飞的十几亩葡萄棚全压塌,十年的努力化为乌有。望着苦心经营多年的心血化为废墟,万鹏飞没有被击垮。“人不能总在坑里趴着吧,得想办法爬起来!”靠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万鹏飞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选择了贷款重建。
接下来的三年,他吃住在农场,像陀螺般转个不停:白天跟着农科院专家学习技术,晚上利用网络搜集案例,思考农场新规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里,他奇迹般挽回了损失:不仅重建了农场,基础设施也完成了从简陋工棚到现代大棚的蜕变;更创新推出“认领一棵果树”模式,吸引顾客深度参与。而这份在逆境中迸发的力量,也成为了他创业路上最坚实的底色。
葡萄架下“淘金记”:
空档套种 地头“传经”
走进万鹏飞的农场,最大的感受是“满”和“活”——葡萄架下,蔬果缤纷。 “葡萄一年就收一季,剩下的大半年地空着不是浪费吗?”万鹏飞指着园子介绍:现在水蜜桃和葡萄都进入了采收季,新一批树苗不多久就要入园;葡萄藤下面,西瓜、圣女果、黄瓜硕果累累,长势喜人。他掰着手指跟记者细数他的“套种经”:二月利用大棚保温,在葡萄萌芽时抢种一茬特小凤西瓜;葡萄十月份采完,地里马上套种上赤松茸;猕猴桃枝叶茂盛,就在架子下面种上怕强光的柑橘。“关键是时间错开,空间用足,一块地的效益能翻着倍涨。”这种精密的时空套种模式,让他的土地几乎没有“闲时”,一年四季,蔬果不断。
万鹏飞特别关注新品种,看到糖度高、果型美、市价好的新品种,就忍不住买回来试种,如“中蟠17”桃子、“南太湖特早”葡萄,引种成功后还会热心地推荐给周边农户;他也敢于尝试新设备,为了解决葡萄集中上市价格不稳、保鲜期短的问题,他果断引入了气调库技术。“这个‘保鲜神器’帮了大忙,让我们能错峰销售,葡萄品质也有保障,不怕市场波动了。”
自2019年起,在句容农广校的支持下,万鹏飞的农场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田间课堂”,他自己就是最接地气的讲师。“搞农场,光会种不行。管技术、抓生产、跑销售,农场主就是个‘多边形战士’,啥都得懂点,啥都得会点。”六七年来,田间课堂一年要开课几十次,一年接待的全国各地的学员最多超过10000人次,连新疆的种植户也慕名而来。在这里,他毫无保留地分享套种经验、秸秆利用技术、病虫害防治心得。他的手机也成了“农技热线”,江西的种植户遇到园区规划难题,贵州的果农想学阳光玫瑰种植技术,他都通过视频连线尽力指导。“能帮到大家,看到他们也增收,比自己赚钱还高兴。”万鹏飞笑着说。
“生态法宝”解难题:
野草当宝 秸秆生金
在万鹏飞的字典里,解决种植难题的法宝就是四个字:看、问、学、试。 有一年,农场大棚里的柑橘遭遇了红蜘蛛的疯狂侵袭,怎么打药都控制不住。万鹏飞誓要找到问题所在。他开车直奔浙江象山、重庆等地柑橘产区。“蹲在人家地里看,厚着脸皮问老师傅。”实地取经让他找到了症结:大棚里温度高,成了红蜘蛛繁殖的温床,光打药治标不治本。回来后,他调整思路,从改善环境和精准用药两方面入手,硬是把一年要防治十几次的红蜘蛛,成功控制到每年只需防治两次。
在万鹏飞的农场,更有一个“反常”的景象:田垄间野草自由生长。“很多人见草就想除干净,我不认同,我觉得草是好东西。”他阐述着他的生态理念,“草根能松土,草叶能遮荫调温,割下来的草还田了就是绿肥。”他坚持“生草栽培”,不用除草剂,也不刻意拔草根。“你瞧瞧这土,”他拿起锄头,轻松地翻开一片土壤,几条肥硕的蚯蚓在黝黑湿润的泥土中翻滚,“地透气,有蚯蚓,土壤才健康,这样才能种出好东西!”
他还善于变废为宝。“别人发愁怎么处理枝条,在我这儿,葡萄枝条、麦秆、稻秆都是宝贝。”万鹏飞详细解释他的“秘方”:把回收的秸秆铺成50公分厚、1米宽的基质层,撒上菌种,覆盖一层薄土,浇透水。“几十天,菌丝就长出来了,最后变成鲜灵的菌菇。五千斤秸秆进去,最少能‘变’出三千斤菇!”更让他得意的是闭环效应:“菇采完了,剩下的秸秆也彻底腐熟了,直接还田,就是最好的有机肥,一点不浪费!”
最近,万鹏飞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遥控割草机、智能打药机、物联网大棚……这些代表着现代农业的新装备蓝图,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这位“多边形农人”正用他永不停歇的学习、脚踏实地的创新和乐于分享的热忱,在葡萄藤蔓间,为乡村振兴书写着充满生命力的生动注脚。(陈思羽 陈潇 王志建)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