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晚,在江苏高淳的固城湖水慢城婚庆园内,璀璨焰火照亮夜幕。当单依纯的《永不失联的爱》响彻湖畔,2800架无人机同步升起,在200米高空拼出“牡丹怒放”非遗纹样;水幕烟花与天幕光影交织——这场由《中国花火大会》首站录制的“慢城焰火·歌手之夜”,以十万发烟花、四千发高空礼花弹,为15000名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音乐、科技与在地文化的视听盛宴。
四个月前,这片水土还浸润在另一种节奏里:央视《乐在旅途》、江苏卫视《温暖的客栈》两档综艺用镜头娓娓讲述这里的风情与慢生活;今夜的星光与荧光,正照亮高淳的转型之路——这座“国际慢城”正通过综艺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书写从“江南后花园”到“长三角文旅新地标”的转型故事。
综艺赋能:从“歌手之夜”到全域共振
作为高淳文旅转型的“高光时刻”,“慢城焰火·歌手之夜”始终紧扣“慢城底色”与“年轻表达”的平衡:白日焰火开场后,歌手们以歌声和表演串联起“花火人生”“热烈人生”“奇幻人生”“多彩人生”“绽放人生”的主题脉络。白举纲以《海鸥》《垃圾国国王》呐喊自由,Grace Kinstler以欧美嗓音重构《Believer》的热血,李佳薇《天后》的高音掀翻全场,而单依纯的清亮声线与湖面倒影交织,让“慢生活”的浪漫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而这场盛典的视觉设计也堪称“慢城定制”:亚太烟花团队打造的“全球首发”焰火秀,首次实现无人机光影与焰火的深度融合——近三千架无人机勾勒出“天空之门”,随后焰火腾空而起,牡丹怒放、龙凤腾跃、固城湖螃蟹、慢城蜗牛等本地特色图案在夜空绽放,“千里江山图”动态画卷与湖面水影交相辉映,构成“水幕+天幕”的双重视觉震撼。
事实上,“歌手之夜”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高淳“综艺+文旅”战略的集中爆发。2025年3月,央视《乐在旅途》第三季将高淳选为核心取景地,杨帆、陆虎、胡夏等明星在固城湾、高淳老街、水慢城的松弛旅行,让“慢生活”通过镜头自然展现,节目播出期间,#乐在旅途高淳站#话题阅读量突破9.2亿次,吴氏宗祠游客量激增,高淳花海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更早的1月,江苏卫视《温暖的客栈》已率先试水。徐璐与蒋梦婕的长街宴、羽扇制作等片段,让“高淳团子”“非遗手作”成为社交平台热词。
流量快速转化为消费力。数据显示,今年1—6月,高淳接待游客1009.5万人次,旅游收入121.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和13.52%。
资源禀赋:慢城基因的天然适配
“不是我们选高淳,是镜头选了高淳。”《中国花火大会》节目组道出选择高淳的初衷。在这片拥有“三山两水五分田”生态格局的土地上,固城湖水慢城6.11平方公里的开阔水面成为关键因素——烟花在湖面形成双倍倒影的视觉效果,是城市体育馆所无法复制的。
诚然,高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各类综艺提供了绝佳舞台。固城湖、游子山、花山、荆山竹海等山水资源,构成了“西部水慢城、东部山慢城”的生态格局。200公里“慢城绿道”串联起水慢城的圩田风光与山慢城的森林秘境,完美适配《乐在旅途》追求的松弛浪漫,亦成为《温暖的客栈》展现慢生活的理想取景地。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让高淳成为文化类综艺的首选。作为南京首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淳拥有15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羽毛扇制作技艺、高淳民歌等多次登上央视舞台。老街的明清建筑群、吴氏宗祠等历史建筑为《艺览吾遗》等文化节目提供了丰富素材。
“这里有山有水有故事,能满足各类综艺的拍摄需求。”文旅专家指出,固城湖的辽阔适合大型实景演出,老街的烟火气适合生活纪实,桠溪的田园风光适合慢综艺,这种多元化的场景储备,让高淳成为综艺制作的“全能选手”。
生态重构:从“季节限定”到“全时活力”
“歌手之夜”的爆火,是当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此次活动联动区内四大景区推出凭票免门票政策,有效期延续至12月。这种“爆款活动+长效引流”的模式,是高淳四季IP战略的生动实践——从春季金花季、夏季荷花季到秋日螃蟹宴、冬日村宴,形成贯穿全年的文旅消费链条。
除了打造四季IP,在体验升级方面,高淳持续推动场景创新:水慢城新增的“海上秋千”、桠溪慢城的热气球项目、游子山森林疗养等特色体验,都在打破传统观光游的局限;废弃矿坑改造的网红咖啡馆,成为盘活闲置资源的典型案例。此外,高淳将非遗技艺融入场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不仅提升了体验感,更通过“体验消费+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旅消费从“一时热闹”转向“持续繁荣”。
青年引力:从“流量”到“留量”的长远布局
在“慢城焰火·歌手之夜”的现场,来自南京的大学生王萌举着荧光手环,跟着音乐节奏摇摆。“看到那句slogan‘年轻人,来高淳,横着走’时,我们都觉得太酷了!”这场吸引上万年轻观众的盛会,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热度的背后,是高淳系统构建的“青年友好生态”。
在高淳近日召开的“新农人”座谈会上,12位青年创业者的故事印证着这种变化:南京淳印象文化创始人卞海波将综艺取景地打造成短视频基地;慢淳乡村旅游合作社开发出融合综艺元素的农事体验项目。“我们不再只是卖农产品,更在贩卖一种生活方式。”一位创业者说。
“政策+资源+环境”,高淳正通过组合拳吸引青年留驻:与高职园合作开设电商直播课程,定向培养文旅人才;设立“新农人服务专班”,提供从土地流转到品牌建设的全周期服务;计划引入电音节等年轻态活动,持续丰富消费场景……这些举措正让“流量”转化为“留量”,推动传统与现代、快与慢的边界被重新定义。
当烟花在固城湖上空绽放,当激情澎湃的合唱响在夜色中,高淳的文旅转型仍在继续,这座小城用综艺流量撬动资源,用焰火歌声重塑体验,更用对“慢生活”的坚守,在快与慢的平衡中写下文旅融合的新范式。(陈思羽)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