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化娱乐需求激增与创作门槛降低的双重驱动下,微短剧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从古装权谋到都市情感,从奇幻冒险到现实题材,丰富多元的内容矩阵不断拓展微短剧的边界。随着观众对“沉浸式体验”的追求愈发强烈,以及文旅行业亟需数字化转型的多元诉求,微短剧天然具备的场景化叙事与强传播属性,与文旅行业形成了互补性较强的发展契合点。行业间趋势的交汇,催生出“微短剧+文旅”的融合模式,为行业发展探索出新赛道。
2024年初,国家广电总局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以政策为牵引,激活了地方文旅发展的新思路。各地敏锐捕捉机遇,纷纷将文旅资源嵌入微短剧的叙事场景,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让“云游”体验突破屏幕界限,探索出一条虚实融合的文旅营销新路径。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微短剧注入地域文化内涵,更以沉浸式剧情激发观众对现实文旅场景的向往,成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下,也暴露出内容创作、剧目制作、营销转化等多重短板。微短剧的“快闪式传播”与文旅行业的“长周期体验”之间,究竟横亘着怎样的鸿沟?当流量无法转化为留量,“短视频+文旅”赛道,又该如何破局?
先从内容创作说起。不少微短剧为了突出文旅元素,过度植入景点、特产等内容,导致剧情生硬,逻辑混乱。比如有的编剧为了展现当地特色,强行将主角的行程安排在各个景区,台词也变成了景点介绍的“复读机”,观众看得一头雾水,很难产生代入感。要知道,微短剧首先是一部剧,得有吸引人的故事内核。就像《我的归途有风》,它以四川乐山非遗美食为线索,通过主角的情感故事,自然地将美食、文化与风土人情串联起来,让观众在感受剧情的同时,对乐山心生向往。只有讲好故事,才能让文旅元素成为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
制作层面同样存在问题。一些团队在拍摄文旅微短剧时,过于追求“大制作”,忽视了微短剧本身“小而精”的特点。他们大量运用复杂的镜头调度、特效,增加拍摄周期和成本,结果却适得其反。微短剧的优势在于制作灵活、传播迅速,若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丢失了这一优势,无疑是舍本逐末。以《去有风的地方》为例,女主角的活动大多是在大理展开,通过细腻的故事和情感传递,吸引观众前往打卡,而非依赖大场面。
再看营销推广。许多微短剧在播出后,没有形成有效的话题热度,只是昙花一现。部分原因在于缺乏持续的营销策划,没有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二次传播。比如一些微短剧在播出后,没有及时引导观众分享讨论,没有挖掘剧中的“名场面”制作成短视频进行扩散,导致热度迅速冷却。而像《你好,苏东坡》,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结合数字影像、声光艺术装置等,不仅让观众从游览者变为参与者,还带动了文旅消费。
从长远发展来看,“微短剧+文旅”若想实现双赢,还应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不少地方只是单纯地拍摄微短剧来宣传文旅,没有对微短剧IP进行深度开发,缺乏衍生产品和周边服务。比如一些微短剧火了之后,取景地并没有配套的文创产品、特色旅游线路,观众来了之后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眼,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乡村振兴题材微短剧《飞扬的青春》,不仅为取景地的农副产品销售带来新机遇,还复刻剧中场景,为观众提供线上线下链化服务,拓展了影旅产业增长点。
文旅微短剧从“网红”走向“长红”,创作者要回归内容本质,讲好故事;制作团队要把握微短剧特点,合理控制成本;营销推广要持续发力,形成话题热度;各地还要注重产业链的构建,实现微短剧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让微短剧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愿景。 (王紫茜)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