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 □ 王琦琛)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提升,围绕“体重管理”“肠道调理”等功效的益生菌、白芸豆压片糖果等功能性食品备受年轻消费者追捧。营养补充品牌“万益蓝(WonderLab)”乘势而起,凭借密集营销迅速走红。
然而,记者注意到,万益蓝旗下多款产品在宣传中频繁使用“控卡”“瘦子菌”等具有暗示性的词汇,其模糊表达与实际功能间的差异,引发了外界对其“擦边宣传”、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等问题的广泛质疑。
“控卡”“肠顺”只是商标名?功能暗示难脱“擦边”嫌疑
图为万益蓝热销产品“白芸豆压片糖果”的宣传页面
以万益蓝热销产品“白芸豆压片糖果”为例,品牌在宣传页面中大量使用“餐前控卡®自在吃”“碳水不超膘”“大餐救星”等表述,并配套“三重机制狙击糖碳油”等功能性图解,营造出强烈的控糖、控脂、控热量印象。然而,在页面底部,仅以小字标注“控卡®为注册商标”“以上数据为成分科普知识,请理性阅读”,未就产品本身功效作出明晰说明。
图为小蓝瓶益生菌宣传语“挑战一日肠顺™”
类似的“擦边”表述同样出现在其核心产品益生菌系列中。销量已突破6亿瓶的“小蓝瓶益生菌”包装上标有“肠顺™”字样,搭配“挑战一日肠顺”等广告语,而“肠顺”实为正在申请注册的商标名称,产品本身并无明确“通便”认证。若不加留意,消费者极易误以为该词为功效说明。
此外,万益蓝的多款产品虽然规避使用“减肥”这一直接词汇,但使用如“瘦子菌”“小蛮腰”“久坐打工人、肉肉肚女孩的救星”等话术,在视觉与场景构建出对“减肥”“塑形”的认知联想。业内专家认为,若未获得相应功能性食品资质,上述宣传方式存在误导消费者的风险。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尽管部分研究表明白芸豆提取物具备一定淀粉酶抑制作用,但其对减脂或控重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相关产品也未获得保健食品注册或备案。
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张艳丽指出,益生菌和白芸豆提取物在体重管理中可能具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仍处于研究阶段,且效果受菌株、摄入量、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影响。她强调,“几天内靠益生菌实现明显减重是不科学的”,减肥仍应以饮食控制与规律运动为基础。
关联公司多次因虚假广告被罚
企查查与天眼查信息显示,万益蓝关联公司深圳精准健康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下称“精准健康”)近年来多次因广告宣传问题受到行政处罚。该公司为万益蓝母公司深圳美丽营养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美丽科技”)的全资子公司,负责产品研发与运营。
图为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深圳精准健康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虚假广告的处罚公示
据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信息,2023年3月,精准健康因发布虚假广告被深圳南山监管局罚款22025元(处罚编号为“深市监南处罚〔2023〕粤海21号”);同年12月,该公司因在广告中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和“医疗术语”,混淆普通食品与药品属性,被上海浦东新区监管局罚款10.02万元;2024年2月与12月,又分别因广告违法行为被罚5万元与3.59万元。
专家指出,一些企业通过“注册商标”等方式规避法律明示限制,但实质上仍在向消费者传达特定功效信息。这种做法虽形式合规,实质上却存在误导风险。中国企业资本联盟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频繁涉入广告违法行为将影响企业长期品牌信任,进而对其市场竞争力造成实质影响。
售后困难屡遭投诉 海量营销难掩隐忧
除宣传内容饱受质疑外,万益蓝的售后政策同样引发众多消费者投诉。
一些消费者反映,其在服用控控片、益生菌等产品后,不仅未见宣称中的“控体重”“控热量”效果,反而出现恶心、反胃、腹泻、经期紊乱等不适症状。但在联系售后要求退货时,客服以“产品需连续服用3-6个月才能见效”为由拒绝退款;与此同时,公司规定的退货期限却严格限定在签收后7天内,形成宣传建议与售后规则的明显冲突。
部分消费者质疑,企业以“长期服用”作为挡箭牌回避退款,却又以“超过退货期”否定售后申请,令维权路径陷入死角。业内人士指出,若建议消费者长期使用以达效果,就应匹配科学使用指南与合理观察周期,并建立更具弹性的退换机制,否则将陷入“退无可退”的逻辑闭环。
自2019年成立以来,万益蓝依托大规模广告投入及高频曝光快速打开市场,凭借“低卡、饱腹、0糖”等标签精准切中“控糖减脂”诉求。据公开资料,其首年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一度登顶天猫瓶装代餐奶昔类目榜首。
但在亮眼数据背后,行业监管滞后、功能表达模糊、营销导向过度等问题,正逐渐暴露出功能性食品赛道的普遍隐忧。据丁香研究院分析,目前代餐及营养补充品领域普遍存在标准不明、宣传夸大、配料及功效验证不足等问题,企业一味迎合“瘦身”“轻体”需求,却在研发与质量管理上投入有限,易引发市场信任危机。
业内人士指出,万益蓝的产品本质为普通食品,宣传中涉及的“调节肠道”“改善身材”等效果尚缺乏充分科学依据,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企业更应严守法规边界。
记者自7月5日起多次联系万益蓝品牌方,就相关产品宣传争议与消费者投诉进行采访,截至发稿,尚未获得任何回应。
本报将继续关注事件进展。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