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佟强 □ 裴桐)1月13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本报记者专访了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久久传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冷艳。
冷艳说,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黑龙江省鹅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22年4月,黑龙江省工信厅、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了《黑龙江省鹅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5年)》,旨在充分开发黑龙江省鹅资源潜在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绿色高端鹅产业集群。目前,黑龙江省鹅出栏量已位居全国前十,占全国比重约9%,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黑龙江省鹅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链延伸有限、育种进程缓慢、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产品销售渠道较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全省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品牌建设方面,黑龙江省鹅产业公用品牌较弱,品牌效能不高,与顶尖品牌相比,其影响力尚有较大差距。品牌结构体系不完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效保护机制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加强品牌建设,树立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龙江地标性鹅品牌,不仅仅是确保产品质量的手段,更是对产业文化、生态理念和市场定位进行深度挖掘与塑造的综合过程,也是提升鹅产业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路径。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黑龙江省鹅品牌建设。
对此,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冷艳建议:
打造龙江地域文化特色鹅品牌形象
龙江大地,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为黑龙江省鹅产业品牌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应充分挖掘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态优势,将具有龙江特色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融入品牌叙述之中,构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黑龙江鹅品牌形象。
增强区域公用品牌实力。启动制定地标品牌管理办法,严格监管商标授权使用,确保品牌形象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强对品牌形象的维护和管理,避免品牌形象被滥用或损害。
鼓励现有知名品牌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著名商标、“老字号”等荣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积极培育新的鹅品牌,打造一批拥有核心品牌价值的新型企业,形成品牌集群效应。
创新产品包装设计,融入龙江地域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培育“代言人”,通过明星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聚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百年老字号民族品牌。
加强品牌传播及与消费者的互动
在现代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品牌传播渠道日益丰富。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渠道,加强品牌传播及与消费者的互动,提升品牌形象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借助现代宣传手段,如视频营销、网络直播等,将龙江鹅的品质、生产环境与文化内涵生动展示给消费者。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直播生产过程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荐鹅企参与各类展览活动,如举办鹅文化节、利用哈尔滨举办大型活动的契机,积极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同时,依托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品牌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覆盖面。
结合高端、有机和绿色等细分市场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通过精准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开展差异化营销等方式,使龙江鹅品牌有效地进入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同时,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满意度。
建立质量保障与标准化体系
品牌的核心在于产品质量。为确保龙江鹅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信任度,应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与标准化体系。
建立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种鹅繁育、规范养殖、饲料质量、疫病防控、资源化利用、肉鹅屠宰、冰鲜鹅配送、卤制加工、冷链流通等各个环节。推动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市场监督等职能部门统筹行业协会、经营主体、科研院所开展标准制定、修订、指标验证、成果转化等系统工作。
建立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形成以基地为载体的标准实施机制,提升企业标准水平,带动农户按标生产。同时,加强对标准实施的审评、监督、检查,确保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加强质量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鹅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同时,建立追溯体系,实现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可追溯,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