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地方

内蒙古察右前旗花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时间:2025-03-12 09:33:30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闫廷)近年来,内蒙古察右前旗全面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花卉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户铺就一条美丽幸福的小康之路,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

初春三月,万物舒展着嫩绿的树叶,开出了一朵朵白里透红的小花,远远望去,仿佛一片粉霞,把家乡打扮得异常美丽,走近一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察右前旗已有几分寒意,但在巴音塔拉镇的村落,一个个温室大棚内一株株竞相绽放的鲜花为冬日的巴音塔拉镇,增添了一派春意盎然的生机景象。大棚内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反季芍药花长势良好,翠绿的枝条上结着色彩不一的花骨朵。

整个基地通过配备国内外先进的外保温层、空气环流系统、电动内遮阳保温系统等智慧农业设施,让整个花卉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经过采摘分拣,这些鲜花在2-5℃的冷库调温后,花卉走向到全国各地,在千家万户浪漫绽放。

微信截图_20250312093247.jpg

(含苞待放的芍药花。闫廷 摄)

迅猛发展的花卉产业,不仅让一个个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叫得响、卖得出、稳得住的花卉产业,在实现稳定产值的同时,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务工需求。

内蒙古察右前旗做足“花文章”、 激活“花经济”。从育苗到销售,该镇在优化品种的同时,通过延链补链着力发展花卉产业的潜力和后劲,有力促进农业升级增效,助力乡村振兴锦上添“花”。不仅如此,延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二期投资1500 万元,占地 300 亩,50 座大棚,利用不同种苗繁育技术突破国外高价进口种苗卡脖子问题,种植原株苗、分株苗及根断苗共计 90万余株,为乌兰察布冷凉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实现了花卉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一座座温室花卉大棚,在巴音塔拉镇各田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该公司常年用工50余人,人均年收入5.3万元;鲜切花旺季时,临时用工200余人。

与此同时,10余名鲜切花工人正忙着依照花朵长势和操作流程剪切着花枝并放入泡沫箱打包。随后,包装工人将打包好的泡沫箱运往加工车间进行预冷、清洗、分级、入库等流程,最终等待快递发货。

乌兰察布延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文说:2023年,公司借京蒙协作扶持发展以芍药为代表的冷凉花卉产业机遇,选择在察右前旗建设反季地栽芍药项目。项目总投资概算500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254个,以反季地栽芍药促成栽培为主种植芍药种苗40余万株。同时,在宏福育种基地建设温室大棚50个,种植原株苗、分株苗及根断苗90万余株,解决种苗资源“卡脖子”问题和基地随时用随时种的供需问题。

“我们所有的芍药鲜切花,全部是订单生产,国内市场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云南、杭州等城市,部分出口到美国、欧洲、东南亚、迪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品质优良且供应稳定,基地的芍药鲜切花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知名度。”李志文表示,今年3月至4月底,基地预计切花100万枝,销售额有望突破1000万。

“今年,公司要进一步完善2个种植基地温室大棚内设施条件,实现棚内鲜花早成熟、早上市。预计2026年2月份起,基地切花可达300多万枝。”就下一步发展布局,李志文表示,要结合地区优势,以周边村中的合作社、村集体为单位开展种植培训,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带动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依托花卉资源,加快推进花卉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休闲娱乐、花卉园艺展示等产业深度融合,让花卉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助推乌兰察布农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截图_20250312093258.jpg

(采择鲜花。闫廷 摄)

错季上市的地域特色花卉。目前延彩公司正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通过设施优化及再扩大生产面积,力争实现全年侯供应。同时通过科研院校合作成立冷凉花卉产业研究院,旨在解决冷凉花卉生产采后标准化、产业人员水平提升、新品种繁育、种苗扩繁、盆栽根苗繁育、二产加工、品牌建设及文旅产业延伸等问题,早日实现产业链闭合,共同推进乌兰察布冷凉花卉产业发展。

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党委书记郝胜利满怀信心地表示:将以绿色发展为契机,继续把发展特色农业放在首位来抓,进一步调优结构、延链补链,深入挖掘农业产业发展潜力,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富民路上的亮点特色,让“花产业”扮靓乡村振兴致富路。

按照“专业化管理,订单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方式,巴音塔拉镇将围绕花卉产业,继续扩大花卉种植面积,通过花卉产业厚植“花文化”、推动“花旅游”,通过农文旅结合方式做强“花名片”。集群发展的花卉产业,在加快群众增收步伐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袁和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