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地方

西安高新区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时间:2022-06-27 11:10:47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 (记者 樊春勤 □ 于秋瑾)一年来,西安高新区坚持以“科创高新”为引领,抢抓机遇,不断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丰富供给源头 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西安高新区聚焦“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协调整合科研、投资、孵化等各类创新资源,丰富科技成果供给源头,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高功率激光器芯片、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制造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

截图20220627111257.jpg

  瞄准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需求,西安高新区结合新型研发机构自身发展,通过股权支持、基金、厂房建设等方式,支持陕西省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壮大发展。目前,该区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95家,涵盖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创新服务业等多领域。其中,“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37家,占全省比重达34.1%。在前不久公布的首批22家2022年度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中,高新区占据10家。

  同时,支持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打造国内首家光电子集成产业创新型服务平台,成功研发出高功率激光器芯片、全球首创SDI高清视频传输芯片等一批国际领先产品。

  激活科教资源 深化院所校地融合发展

  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西安高新区不断深化校地融合、院地融合、所地融合发展,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把雄厚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在院地融合方面,西安高新区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中科院西安科学园,加速建设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光源等大科学装置;所地融合方面,与西安光机所合作形成硬科技创业孵化体系;校地融合方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微电子第三代半导体中心、陕西半导体先导中心、新一代雷达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等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建成空天动力研究院,并成立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孵化出远航真空、空天超算、海澜航空、空天信息等一批具备IPO潜力的优质企业……让创新创业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提升孵化能力 健全孵化中试平台体系

  中科创星是西安高新区内成立的首个硬科技孵化平台,旨在助力实验室里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平台设有创业培训、政策咨询、融资服务等一系列科技创业服务项目,以帮助科研人员向企业家转型。目前,中科创星已投资孵化350余家硬科技企业,其中不乏唐晶量子、中科微精等光电子领域重点企业。

  近年来,聚焦孵化环境、孵化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薄弱环节,西安高新区立足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双链融合“促进器”的发展定位,不断扩大双创载体的面积、提升专业孵化服务能力,优化企业孵化环境,坚持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厚植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创业园、软件园等一批“老牌”孵化载体不断提升能级,成功打造嘉会坊、瞪羚谷等一批“明星”双创空间,涌现启迪之星等一批国家级孵化载体,区域创新创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四级孵化模式,实现了“团队孵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一体化服务链条。

  西安高新区不断提升双创载体质量,打造了全省首个医疗器械技术转化服务平台,研发新生儿蓝光毯、便携式DR、微网雾化器等8种新产品,服务企业100余家;草堂科技企业加速器初步形成了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集群,落地比亚迪20Gwh动力电池、国际医学制剂中心、天宇制药等一批重点项目。

  如今,西安高新区已集聚双创载体174家,总面积1004.93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8家,累计在孵企业11513家。

  完善全链条服务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任督二脉”

  作为全区打造的科技成果转化前沿阵地,西安高新区硬科技要素交易市场鼓励高价值知识产权运用,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雨林”。

  据介绍,该区还搭建了秦创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线上平台,打造全国硬科技技术交易中心,并实施科技转移转化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技术交易市场+技术经理人协会、技术经理人公司、技术经理人”的“1+3”服务体系。

  该区正深化推广技术经理人“成果筛选—孵化—转化”服务模式,对技术成果产业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并授予“产业伯乐”称号,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产业化给予配套支持。该区已累计培育技术经理人216人。在具体政策层面,该区每年设立1亿元以上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择优给予补贴,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袁和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