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地方

内蒙古沙漠里种出金灿灿的糯玉米

时间:2024-12-30 12:22:42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闫廷)圣牧草业(内蒙古)依托乌兰布和沙漠独特的有机环境,经过十四年持续发力,科学治理,不断探索产业治沙技术体系,将乌兰布和沙漠2%的面积改造为草场、良田,打造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有机沙产业基地。圣牧草业,作为蒙牛集团及旗下圣牧有机奶全产业链的基石,坚持“三亩地的草养一头牛,一头牛的粪便还三亩地”的有机循环理论,将种植、养殖、加工有机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全程有机产业治沙体系。

圣牧草业(内蒙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集农产品、中药材的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高科技企业。公司自有基地位于北纬40°黄金种植带,被评为“乌兰布和沙漠有机示范园区”,农产品、中药材年产值超1亿元。十几年来母子公司始终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治沙成田22万亩,建防风林6200亩,将荒漠变为绿洲,在产出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也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发展智慧农业做出贡献,2024年被授予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基地”称号。

圣牧草业作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龙头企业,十四年来坚守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第一线。从艰苦条件起步,与科研院所合作,运用现代科技防风治沙、改良土壤。经过不懈探索,成功营造出200多平方公里有机种植基地和6200亩防护林,成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典范,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在同一块基地产出的以甘草、黄芪等有机中药材品类也形成规模。圣牧草业在产出优质饲草、农产品、中药材的同时,也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发展智慧农业做出贡献,被评为“乌兰布和沙漠有机示范园区”、“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生态农场”。“圣牧草业智能化节水灌溉项目”入选人民网“2024人民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绿色发展案例。

首先,玉米是我们熟知的产品;其次,玉米还处于田间地头的粗放阶段,精深加工远远不够;第三,玉米还没有形成产业配套。圣牧草业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要把玉米做成公司化、标准化的产业。同时,将玉米与科技、科研结合,不仅从食材上挖掘玉米的价值,实现从食材到食品的改造;还要从生物制造上挖掘玉米的潜力,实现从食品到营养品的升级。据悉,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三大有机消费市场,在日本一穗鲜食玉米可以卖到20元人民币,消费者们越来越青睐于优质、健康、可信赖的产品付费。以玉米为代表的传统粮食类产品有重要的深加工潜力,把好的农产品,打造成商品、打造成网红爆品,在保证品质营养口感的前提下送往千家万户,糯玉米市场潜力无限。

微信截图_20241230122209.jpg

(闫廷 摄)

12月27日下午,在“2025年农产品全产业链差异化品牌论坛暨“源漠优品”发布会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姚明月表示:让磴口县优质且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走出磴口、走出内蒙、走向全国,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我们的特色农产品,进而了解磴口,县委、县政府也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圣牧草业旗下农产品业务的发展,县政府将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全力推动沙漠有机种植产业链的延伸与融合发展。

微信截图_20241230122224.jpg

指闻新供应链总经理李双竹说:“与其说消费降级,我们更愿意说消费分级,今天王力纬老师现场分享也有提到,像北纬47度等企业,他们的市场不是一味的通过低价来抢占市场。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三大有机消费市场,在日本一穗鲜食玉米可以卖到20元人民币,消费者们越来越愿意对于优质、健康、可信赖的产品付费。以玉米为代表的传统粮食类产品有重要的深加工潜力,把好的农产品,打造成商品、打造成网红爆品,在保证品质营养口感的前提下送往千家万户,这背后的第一步就是产地供应链。这几年我们一直提出并强调产地供应链的重要性,今年8.17的生鲜供应链总裁峰会上,我们提出了产地供应链的8大要素。通过这8大要素,可以更好的保证农产品的口感、延长销售周期、信息服务的板块也可以更好的建立消费者与产品的信任体系。过去我们多次去往欧美、日本进行农业和产地供应链的考察。比起欧美、日本,我国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开发程度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正在和圣牧一起探索像贝贝南瓜、玉米等产品的产地供应链模式,未来10年我们想想全国各地的农业产区,会有不同规模、适应地方特色、符合农产品需求的产地供应链中心出现。通过产业化、企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差异化来带动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助力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袁和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