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先导区,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突破口,2022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21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89亿元,乡村旅游累计带动3300人增收脱贫,占全县脱贫人口的20.9%,全县乡村旅游呈现“特、优、全”的良好格局。
“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绘制“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蓝图。一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阳朔县先后建成3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6个特色旅游示范园、58个特色产业示范点。20万亩金桔、10万亩沙糖桔、万亩黑皮果蔗、万亩淮山基地成为群众的幸福产业,助力农户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大力培育新型产业模式。阳朔县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幸福乡村阳朔模式。投资4.38亿元,在遇龙河沿岸构建稻菜结合、花果纷呈、四季飘香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县城“半小时经济圈”内,创建了世外桃源、九里花海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涌现出岭南休闲农业、稻香田园、香草森林等一批农旅产业融合示范点,将观光旅游、农耕文化、特色花卉、休闲农业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规模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业态。阳朔县深入推进乡土特色示范村和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建设,促进古建筑与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因素,民宿集群实现蓬勃发展。格格树、月墅、秘密花园等数百家高端精品民宿纷纷落户阳朔,漓东骑行步道、遇龙河慢行步道等精品休闲线路,攀岩、滑翔、越野等数十项户外运动产业,带动摄影、茶艺、乡村导游等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人员达10多万人。
“乡村旅游+农旅融合”,绘染“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一是探寻“引爆点”。阳朔县围绕“打造精品乡村游,建设最美打卡地”的思路,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逐渐形成了“旅游景区+脱贫村”“旅游合作社+农户”“旅游双创+就业”等多种发展模式。2022年遇龙河景区沿岸44个自然村的村民通过资源入股的方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获得778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二是找准“绽放点”。阳朔县通过世外桃源等全国标准化旅游示范点创建培育主题景区休闲游,发展百里新村产业、十里花卉苗木生态观光游,让游客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体验阳朔不同特色风采,感受阳朔发展之美。三是切中“吸睛点”。阳朔县结合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古镇古桥等镇情村情,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凸显农旅融合产业“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独特性。重点培育了白沙、兴坪、高田、杨堤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乡镇和遇龙、历村、渔村、旧县等特色名村,得到广大游客客的青睐。
“乡村旅游+文旅联姻”,续写“面貌新”的乡村振兴篇章。一是彰显文化魅力。阳朔县坚持把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乡村特色民族文化,展现乡村特有民风民俗,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以特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二是打造本土盛宴。阳朔县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遇龙河竹筏漂游节,推出《印象刘三姐》《桂林千古情》《三生三世三千漓》等精品旅游演艺节目,主办诗画遇龙梦幻之夜音乐会、2022首届漓江杯“邂逅漓江”文创和短视频新媒体创作大赛以及遇龙河“巨龙巡游”等系列活动获央视等各大媒体报道,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聚焦打卡。三是擦亮特色名片。阳朔县依托农耕文化、山乡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4个,省级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5家,16个景点、民宿获桂林网红打卡点。持续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漓江渔火节”“盘王节”等民俗节庆品牌,开展“村BA”“道山论稻”丰收文化节庆活动,进一步擦亮文旅融合名片。(王新)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