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刘晓磊)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一产“两叶一果一家禽”、二产“两酒一油一园区”、三产“两园一山一古城”的三次产业“3个211”融合发展思路,持续在扩面提质、延链增效上下功夫,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扩规模。聚焦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领域,强化措施,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是扩大种植规模。坚持长中短相结合,重点实施茶园、桑园提质扩面工程,“十三五”以来每年完成茶园低产改造5000亩以上、桑园低产改造4000亩以上;每年新增茶园1000亩、桑园7000亩;截至目前,茶园、桑园面积均超过10万亩。狠抓地方优良品种保护、技术推广等工作,推进牛心李等特色水果种植,全县种植牛心李超2万亩,亩产从1800斤提高到2000斤,亩产值达4万元。兼顾发展中草药,在加尤镇伟八村探索种植三叶青1110亩,为大石山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经验。二是扩大养殖规模。实施“养好鸡鸭·留住爸妈”工程,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肉鸡养殖,建设养殖基地12个5.87万平方米,共投放鸡苗55批71.33万羽,出栏30批38.8万羽,带动40户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户均增收4.36万元。三是壮大乡村旅游。在原来的3个4A级国家旅游景区的带动下,新增2个3A级国家旅游景区,建成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3家五星级农家乐、1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61家精品民宿,带动全县390户农户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延链条。致力于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向农产品深加工和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一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在白毫茶产业上,引进公司建设白毫茶加工基地和年产1万吨茶本酒生产线,对白毫茶进行高质量加工,开发“洞藏版”茶本酒,带农益农近3000户11000余人,户均增收2500余元。在桑蚕产业上,引进公司建设年产2千吨“百色红”桑果酒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年内产值达2亿元,直接带动478户群众户均增收2.8万元。二是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体验、生态旅游发展,建成红薯粉加工体验场馆,开发建设茶叶、桑果、草莓等采摘体验园,实现生态游、体验游、观光游等农旅产业有机结合。三是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开发桑叶茶、桑叶菜、桑枝饲料等桑产品,栽培桑枝食用菌,建设蚕桑生物科技产业园,致力于研发桑皮苷口服液、药食同源食品和其它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凌云桑蚕全产业链。
强带动。一是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12家、农民合作社393家、家庭农场45家,带动近5万户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强化园区建设,把创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区作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集规模种植、高效养殖、农业观光及文化发展于一体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35个。三是强化示范带动,谋划推进建设“泗水缤纷”综合体,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区内的平怀村、彩架村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平怀村还获得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等称号;浩坤村获得国家湿地公园等称号。
育品牌。一是培育农业产业品牌,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和农业品牌振兴计划,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6个,“凌雲白毫”“凌云乌鸡”“凌云牛心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下甲镇平怀村(桑蚕)获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二是培育山泉水品牌,整合县内优质山泉水企业资源,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打造“凌云活泉”饮用水品牌,积极推向市场,在区内高速公路所有服务区均有销售,所获利润反哺村级集体经济。三是培育旅游品牌,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建成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纪念馆——浩坤湖棕榈洞红色教育旅游精品线路,凌云——浩坤湖骑行绿道成为网红打卡胜地,浩坤湖纳入“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四是培育红色教育品牌,全面用好红色教育资源,建成红色教育基地4个;坚持“红绿结合”,在“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项目区打造以村级党校为教学基地、沿线乡村振兴示范村屯为教学线路的红色教育品牌,为乡村旅游业注入红色元素。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