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消费浙江 > 食药环保

湖州创新生态警务实践 守护绿水青山托起“绿富美”

浙江生态警务建设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湖州

时间:2025-08-29 13:58:53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牛夏风)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理念发源地的浙江公安机关,近年来坚持共富警务、共治警务、生态警务一体推进,以打击、防范、治理、服务多措并举构建公安牵头、多部门联动的生态警务机制,涌现出大批“警察蓝”守护“生态绿”、警务效助力共富行的生动实践。

3445.jpg

特别是湖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开展生态警务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生态警务工作,建立起“生态警长+生态义警+生态警务联盟”的生态守护体系,从破解“单打独斗”到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协同,不仅为浙江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州样板”,更让“两山”理念在警务实践中结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硕果。

矿坑蝶变“小冰岛”解锁生态警务联盟守护新模式 

一汪湛蓝湖水与冷峻岩石交相辉映,随手一拍都是自带滤镜的大片……位于湖州安吉县红庙村的“深蓝计划”咖啡馆,凭借原生态的自然风貌被游客亲切称为“小冰岛”,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拍照圣地”。

45.jpg

“在网上刷到这里风景很美,特意从上海自驾来的。”游客小李正抱着宠物狗坐在湖边座椅上直呼,“不仅拍照很出片,抱着小狗可以坐一下午,太舒服了!”

很难想象,眼前这片让游客流连忘返的“蓝宝石”,前身竟是一个废弃的矿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通过修复和开发废弃矿坑,昔日的“生态伤疤”蜕变成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环保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地标。截至目前,“深蓝计划”已累计吸引游客逾百万人次;去年4月,“深蓝计划”咖啡馆更是创下单日销售8818杯咖啡的全国纪录,用“生态流量”撬动了“经济增量”。

矿坑的华丽转身,背后藏着政企协同护绿的创新密码。“深蓝计划”已正式加入湖州公安发起的生态警务联盟,成为首批成员单位之一,其创始人程铄钦也有一个特殊身份——生态义警。

“生态警务联盟是一种生态版的警企合作新模式。”程铄钦坦言,“在生态警长的专业指导下,我们这些文旅新业态积极发挥自身品牌影响力,开展生态保护宣防和生态义警招募等工作,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46.jpg

在景区入口处,一块印有“生态绿哨”微信小程序二维码的立牌格外引人注目。游客只需扫码注册,便能成为生态义警,通过小程序拍照上传环境问题、举报破坏生态行为,即可获得积分,并能兑换安吉多个景点的门票。

“我们打造了‘生态绿哨’微信小程序,突破传统‘政府主导、被动响应’模式,将游客、村民、创业者等‘三类群体(入乡人、原乡人、旅乡人)’转化为生态义警,利用其分布广、流动性强的特点,实现生态隐患‘随手拍、即时传’。”程铄钦告诉记者,通过这一平台目前已经招募近七万名生态义警。

据了解,目前湖州全市已有100家生态警务联盟成员单位,其中安吉占20家,成员单位均以农文旅为主的新业态。这些生态警务联盟和生态警长、生态义警共同组成了全新的生态守护体系,织就了一张具有湖州特色的生态守护网。

从“脚步丈量”到“智慧大脑” 织密全链条生态守护网

“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要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带着更多的生态义警和生态合伙人去守好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在湖州安吉县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站长张忠心翻开厚厚的巡山记录,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巡查点位、发现问题与处置结果,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态守护的执着。

“只有用脚步丈量,才能发现生态中的风险隐患。”从警多年,张忠心始终扎根一线,身体力行守护山水,已累计行走2万多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地球大半圈。

56.jpg

工作站的墙上,一幅点缀各色图钉的大余村辖区地图引人注目。这幅“生态密码图”正是张忠心结合多年巡查经验,探索出的“五钉工作法”——钉线路、钉区域、钉风险、钉人员、钉问题。张忠心介绍,绿色钉子代表最主要的生态巡查线路,包括重点山林、重点河流等;紫色钉子代表辖区内重点排污单位、环境监测点和处废单位,还有容易发生非法倾倒的废旧矿区。这份地图不仅清晰勾勒出生态警长的工作轨迹,更构建起了“巡查-预警-处置-监督”的全链条生态守护机制。

若说“五钉工作法”是生态守护的“精准导航”,那“生态共治大脑”便是支撑警务高效运转的“最强大脑”。走进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种生态环境数据,各类预警信息一目了然。

这是将安吉县分散在生态环境、林业、公安等多个部门的 10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汇聚3.8亿条生态数据,研发的“生态共治大脑”,实现了数据资源一网集成。据工作人员介绍,“生态共治大脑”中内嵌的“绿盾在线”协同应用,工作人员发现生态问题后可在线反馈情况,由中心即时研判并派单至责任部门,并要求责任部门限时反馈处置结果,推动问题“发现即解决”,实现生态治理更高效、更便捷、更主动。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牛夏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