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独家报道

轻工“后浪”奔涌 汇聚磅礴力量

——写在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闭幕之际

时间:2023-03-01 09:46:32 来源:消费日报

  这是一场工业设计领域前所未有的职业技能“超级大赛”——规格高、水平高、含金量足,600余名选手在六大赛项切磋技艺、亮出绝技。

  这是一次新时代轻工技能人才风采的全面展示——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志在四方。更多青年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兴业、技能报国之路,也点亮了轻工强国的未来。

  精彩比拼

  数百名轻工技能“高手”脱颖而出

  春天的广州,微风和煦、草木葳蕤。2月28日,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在这里落下帷幕。

  经过4天激烈角逐,一批轻工技能高手脱颖而出,61名选手获得一等奖,91名选手获得二等奖,123名选手获得三等奖。

  从儿童玩具到室内灯具、漆器钢琴板,再到宝石加工、产品包装、室内装饰设计;从光固化3D打印机到数控宝石研磨机、蓝光三维扫描仪,再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平台、工业设计协调创新平台……大赛覆盖轻工六大行业,引入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新设备、新技术,为劳动者成才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手指翻飞、精雕细琢,一块块质朴的“石头”,焕发出璀璨光彩;从设计到制作,激烈比拼,“魔法”般变出造型精美和趣味十足的音乐玩具;27小时,精工细作,钢琴板上演绎“漆”彩斑斓……选手们大展身手,充分展现技能之美、匠心之光。

  本届技能大赛宝石琢磨工赛项裁判长白峰欣慰地说:“可以明显感受到,与以往竞赛相比,本届大赛参赛选手操作更加规范,而且专业技术显示出很大进步,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发挥与应用,将理论和实操完美结合。”

  这次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8岁。青春的气息、自信的面庞,轻工小匠们在赛场上传承技能,撑起技能人才队伍的未来。

  作为本届大赛年龄最大的选手,62岁的职工选手常跃中十分感慨:“来到本届大赛,欣喜地看到漆器行业新生力量的强大。随着大国工匠、工艺美术大师师徒制传承体系的完善,以及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新思想、新理念、新材料层出不穷……这些都给漆器行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传承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应该成为现代年轻人的努力方向,也是技能强国、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机遇。”

  需求量大

  让轻工人才“活水”奔流涌动

  这次大赛,不仅汇聚了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师生、企业职工,更吸引了诸多企业积极参与。一些企业负责人亲自跑到现场观看比赛、挑选人才。

  “奥飞娱乐”人力资源部副总监康宇坦言,缺少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当前最困扰的难题。他表示,“通过大赛,我们看到新一代玩具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工能力都在提升。只有年轻人能够掌握高端的应用技术和技能,企业未来发展才有保障。”

  作为轻工业最高行业组织,也是本届技能大赛的主办方之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将人才培育作为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八大手段之一,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评价、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标准制定等各项工作,推动建设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通过表彰弘扬先进、以赛促学砺精兵、强化职业教育等工作,不断涵养让人才“如鱼得水”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其投身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

  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重视和倡导下,轻工各行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不断增强。数据显示,轻工从业人员3500万人,其中技能劳动者超1000万,高技能人才超300万。轻工技能人才为轻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技强轻工

  激荡起创新创造的磅礴力量

  大赛已经画上圆满句号,但技能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大赛成果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正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轻工大赛动员大会上所说,“大赛成果性的技术和作品,要向院校、企业、市场充分转化。强化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对接,推动赛项任务向专业课程转化,技术规程向教学资源转化,竞赛标准向教学标准转化;强化技能竞赛与企业生产对接,向更多企业推广大赛先进的技术标准,推动行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强化技能竞赛与商业市场对接,推动优秀的设计创意向商业方案转化,推动竞赛获奖作品向创新产品转化;强化技能竞赛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相结合,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搭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平台,凝聚起建设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的时代伟力。”

  春的交响,在创新发展的号角中激荡。“十四五”期间,轻工业将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速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动轻工大国向轻工强国持续加速转变。实现这一目标,技能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源。

  让我们一起乘着大赛召唤的春风,激荡起轻工业创新创造、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赵 曦)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