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独家报道

从“有人”到“无人” 从线下到线上

新型消费主推“无接触”

时间:2020-09-17 10:31:58 来源:消费日报

  □ 本报记者 张丽娜

  疫情之下催生的“无接触外卖”,已经让消费者对无接触消费模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和体验,下一步,无接触消费还将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无人配送”或可普及

  9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确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创新,增强经济恢复性增长动力。要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创新无接触消费模式。推广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诊疗服务。促进健身、旅游等线上线下融合。

  疫情期间,安全防控被空前关注,“无接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刚需,在外卖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记者发现,在北京,尽管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恢复常态,但“无接触”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常态。例如,外卖员已经与消费者达成“默契”,在约定地点(如公司前台或家门口)交付外卖,骑手将通知消费者自行取餐。快递柜的普及,也让消费者与快递员减少了面对面接触的机会。

  如今,在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快餐厅,每天早晨都会有很多提前通过手机下单的消费者赶到店里,在指定地点取走已经被快餐厅员工封袋的食物——基本实现无接触取餐。

  不过,无接触外卖的配送端仍然是“人”,专家认为,下一步,机器人取代人进行配送有望普及。

  近期,华住集团要求旗下5700多家酒店推行智能化“无接触服务”,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推出了“放心酒店”,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和酒店自助机完成下单、续住、退房等手续,如果需要拿外卖、借物品,部分酒店提供机器人送物服务。另外,开元、晗月、东呈等酒店集团也迅速灵活应变,尽最大努力发挥酒店内机器人的作用。

  以苏宁、美团等巨头为代表的诸多企业也开始盯上了无人配送这一新兴领域。

  美团首席科学家夏华夏对外表示,美团将在三到五年内发展到规模化使用无人机服务的阶段。但在此之前,技术上的疑难杂症还需要解决,诸如无人驾驶在技术上还存在不少挑战,从算法、传感器和算力都需要提升。

  趋势营销专家、知萌咨询创始人兼CEO肖明超则认为,无人配送的发展,需要两个大的背景支撑,一是5G社会带来的物联网时代,二是新基建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因为无人配送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它是依托于整个数字化、智能化社会而衍生的产物,这就意味着,无人配送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和畅通无阻的运行环境。

  线上消费将更注重体验

  疫情期间,“云办公”“云课堂”“云旅游”“云聚餐”“云看房”等生活类、文旅类无接触服务应运而生。

  据报道,今年3月份,一场房屋销售直播中,房屋经纪人仅通过切换屏幕等操作,就吸引了60多万网友围观“种草”。

  不久前,旅游平台携程发起“景区云旅游”活动,限时免费开放近7000条语音导览产品,涵盖全球48个国家832座城市的3000多家景区。很多消费者坐在家中“云游”了埃菲尔铁塔、大英博物馆、柏林大教堂等世界著名景点。

  学生和教师也开始逐渐适应“云课堂”线上教学模式,从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可以熟练地“打卡、签到、连麦”。

  所有这些从“有人”到“无人”、从线下到线上的变化,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新消费业态的雏形。

  “无接触”不是“万金油”

  哪些消费领域最欢迎“无接触”?

  根据调查统计,物流配送、酒店、旅游、智能制造、无人工厂、远程诊疗乃至公共服务领域都可以采用非接触模式。

  用肖明超的话说就是,“当一种消费需求是恒定的,不需要付出什么情感,只是从A点 到B点解决距离问题和半径问题,效率和安全性需求更高的行业,更适合非接触模式。”

  而更多依赖体验式服务、以及情感需求更强的行业,可能不太适用“非接触”。

  例如,线上课堂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特别是体育、舞蹈等教学。例如,某家长也向记者反映,疫情期间,孩子的课外舞蹈班改成线上,每天看着老师录制的视频在家练习,效果大打折扣。

  “真正的教室所具有的学习氛围、体验、沉浸度,是视频教学现在远不能企及的。”家住北京丰台区的何女士说。

  另外,不少消费者也认为,不需要人与人进行复杂交流的消费行为,例如收发快递、取外卖等,这些可以推广普及无接触方式,但需要更多情感交流的消费,如果要继续推广线上消费,应该进一步改善屏幕两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验。

  另外,还有很多服务行业,目前很难实现“无接触”,例如美容美发等行业。对很多消费者来说,机器人理发还是一个遥远的消费场景。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赵名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