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远 汽笛近
开栏的话:驼铃悠悠,古道新程。新疆——古丝绸之路上贯通东西的核心通道,文明交汇的璀璨枢纽,今日正昂首立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前沿。昔日“亚欧通衢”的荣光,在此焕发磅礴新机:看交融,多元文明互鉴共生,薪火延绵,织就了文明交融的温暖底色;看活力,“钢铁驼队”驰骋新途,商脉纵横,澎湃着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看气象,智慧基因赋能发展,科技深耕,自信开放的家园舒展时代新颜。
即日起,本报推出“重走丝路看新疆”系列报道。请跟随记者脚步,踏上这条千年古道,触摸交融共生的温度,丈量活力奔涌的广度,见证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
图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区内整齐排列的集装箱。赵 曦/摄
本报记者 赵 曦 □ 黄芷凌
6月26日,一列满载汽车成套散件和工业机械零配件的集装箱班列,从新疆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启程,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驶向哈萨克斯坦。此趟班列的开行,标志着新疆“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00列。
中欧班列是贯通中欧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多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按固定车次、线路开行。目前,中欧班列已形成西、中、东三条主要通道,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其中,经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过境的中欧(中亚)班列通行量约占全国总量50%以上。
作为亚欧大陆的陆路运输新通道和经贸合作新桥梁,中欧班列不仅让亚欧各国的特色产品“飞入”中国百姓家,助推“中国制造”畅销海外市场,更带动了产业集聚与就业新机,推动新疆从“边陲驿站”跃升为开放枢纽。丝绸古道的悠悠驼铃穿越千年时光,化作中欧班列的嘹亮汽笛,在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上奏响发展强音。
“天山号”班列贯通欧亚
乌鲁木齐枢纽“集货”能力倍增
6月17日,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露天堆场上,整齐排列着上百个彩色集装箱,蔚为壮观。一列满载货物的班列停靠在装卸线旁,炽烈的阳光下,6名班组成员正召开班组会议。
图为工作人员在装运货物。 赵 曦/摄
“会议重点是强调装卸规范。班组必须逐一检查集装箱铅封完好,核对铅封号与装车单一致,尤其要注意集装箱底部四角与铁路板车‘蘑菇头’(F-TR型锁)的精准卡位。”集结中心班组长葛鑫向记者介绍,“固定不当可能会导致运输途中箱体不稳,从而产生安全隐患。”他补充道,当前集结中心停靠三列班列,每列载有45—50个集装箱。货物涵盖全国各地及新疆本土生产的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汽车配件等,单箱最大载重可达30.48吨。
会议结束,一名班组成员敏捷地登上旋转阶梯,进入离地15.3米的龙门吊操作室。落钩、悬停、落锁……伴随连续的“滴滴”提示音,巨大的黄色“铁爪”精准扣住集装箱锁扣,将其稳稳移至堆场,全程不到3分钟。
“两小时内即可完成整列班列的卸货。”葛鑫介绍,这些集装箱随后将进行“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以下简称“天山号”班列)的编组,发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
据了解,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自2015年启动建设,已形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综合保税区、仓储交易产业区等核心功能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标志性工程。作为中欧班列西通道距中西亚、欧洲最近的物流枢纽,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开通21条中欧(中亚)班列线路,通达中亚、中东、东欧等19国26城。2023年,其自有品牌“天山号”班列正式启航。截至目前,“天山号”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00列,货值及带动进出口贸易额约230亿元。
搭乘中欧班列这趟“快车”,国内的优质产品加速进入国际市场。同时,越来越多的亚欧国家产品也沿着这条丝绸新通道,源源不断地融入中国百姓生活。
“买全球”:多国商品触手可及
“卖全球”:中国好物香飘欧洲
哈萨克斯坦的食用油、英国的蓝莓坚果酥、意大利的矿泉水……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综合服务大厅内,琳琅满目的进口产品引人驻足。这些搭乘中欧班列而来的全球特色产品在此汇聚,随后将走进各大商超货架。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多国商品,种类丰富,价格还实惠。”一位消费者欣喜地向记者表示。
图为记者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综合服务大厅内拍摄产品。赵 曦/摄
与此同时,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家庭餐桌上,新疆番茄酱已成为常见调味品。数据显示,全球每四瓶番茄酱就有一瓶产自新疆。得益于超长日照和天山雪水滋养,新疆番茄沙瓤饱满、番茄红素含量高,制成的酱料口感清润鲜美,广受青睐。除传统番茄酱外,番茄汁、番茄粉、番茄籽油等精深加工产品也远销中亚、欧洲及非洲。
对新疆天顺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每年向意大利出口番茄酱是重要业务。该公司董事长丁治平介绍,过去公司产品主要通过天津港海运,耗时45至60天,如今通过“天山号”班列,运输时间缩短为30至35天,成本还降低了六分之一。
入驻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新疆银舟汉唐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萍同样深有体会,“商贸物流最看重时效与成本。‘天山号’定时开行、运输稳定、通关高效,极大便利了货物出口”。她透露,依托中欧班列,公司去年业务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15%,市场从中亚五国拓展至俄罗斯、白俄罗斯,并新增了地产卷钢、PVC、番茄酱等新疆本地产品出口。
“买全球、卖全球”——中欧班列不仅让进口商品“触手可及”,持续提升国民消费品质,更助力外贸企业打通欧洲市场,吸引优质企业与产业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国际叉车手”口岸上岗
通道经济转型产业热地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核心地带,接壤八国,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新疆坚持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充分发挥中欧班列“东联西出”的枢纽优势,使自身从传统意义上的“边疆”跃升为辐射广阔区域的“经济热地”。
“‘要想富,先修路’。”新疆国际陆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副部长李祥坤告诉记者,“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创新采用‘集拼集运’模式,实现货物高效集散,让中欧班列从‘过路’转向‘集结’,大幅提升运载效能。同时,借力中欧班列物流网络,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先进制造和高端服务产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先进企业投资布局。”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探索是新疆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的生动缩影。曾经的铁路通道,正加速向产业经济转型:中欧班列的辐射力,吸引众多企业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投资建厂;800余家企业落户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
更为重要的是,中欧班列催生了从口岸作业、仓储管理到物流运输、配套服务的全链条就业机会,为当地百姓提供了稳定增收渠道。
“中欧班列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葛鑫举例说,“集结中心操作正面吊、驾驶叉车、搬运货物的工人,基本都是新疆本地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族青年。”
驰骋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已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乌鲁木齐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2276.7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高于全国20.4个百分点;与全球222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3.8%,占比高达84.8%。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千年丝路盛景,今朝焕发新颜。当汽笛取代驼铃,一列列中欧班列正满载合作愿景与美好期盼驶向远方,续写这条古老通途的崭新传奇。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