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通报了57款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及SDK(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问题涉及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弹窗无法关闭、频繁自启动、强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通报一方面彰显出监管部门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再次向全社会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用户数据安全不可触碰,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在当下智能终端高度普及、APP渗透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数字时代,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已成为公众最直接、最切身的“隐痛”。本次被通报的违规行为中不乏典型问题,如强制授权定位、通讯录、相机权限,或是诱导用户跳转、无法关闭的弹窗,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干扰用户体验,更暗藏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甚至被非法交易的风险,损害用户权益,破坏平台信任机制。
一些APP以“功能必须”为由行“强取豪夺”之实,表面是产品优化、服务升级,实则利用技术不对等绑架用户选择,甚至将合法合规的边界视为“成本”,对法规置若罔闻。这种“唯数据论”“唯流量论”的畸形发展观,必须受到坚决遏制。
据介绍,此次通报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展开,既有前期的系统摸排,也有第三方技术检测,体现出法治手段与技术监管的结合。自2019年起,工信部等部门已多次对APP违法违规行为开展集中整治。据统计,仅2024年工信部就责令整改和通报下架5200余款APP,责令数百家企业限期整改,有效遏制了部分违法行为蔓延。
而平台方面更应该知道,保护用户隐私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平台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落实隐私保护原则,杜绝“默认同意”“一次授权终身使用”等不合规机制。开发者也应加强对SDK等第三方工具的管理,避免“无意”中成为用户数据泄露的通道。
数据安全本身也是一种“数字竞争力”。谁能率先建立透明、可控、安全的数据处理机制,谁就能在未来数字经济生态中赢得先机。用户信任不能通过算法操控赢得,只能通过合规经营与服务价值积累。
监管之外,公众意识的提升同样重要。用户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数据权利的“主动主张者”。近年来,公众对于APP权限的敏感度显著提高,从慎点授权到主动投诉,从关注隐私协议到选择退出追踪,数据意识逐渐觉醒。
未来,“数据主权”时代终将来临,用户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控制权、删除权必须被充分尊重。相关部门和平台建立便捷有效的申诉与反馈机制,畅通用户维权通道,才能真正让用户“用得安心”。
APP合规问题看似技术细节,实则关乎每一位数字公民的权益保障,也是衡量数字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从点名通报到技术检测,从重拳整治到立法完善,中国的数据治理正在不断迈向系统化、法治化、专业化。
除了强化“有错必纠”的监管震慑,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也应推动“未病先治”的行业机制构建。唯有平台自律、企业守法、用户维权、政府监管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托起一个值得信赖的数字时代。数据红线不容逾越,隐私底线必须守牢,这不仅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每一位用户应有的尊重。
(肖睿平)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