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利剑斩断骗补“黑手”
本报记者 李希平 □ 李开元
继去年10月开出全国首个以旧换新罚单,取消5家“一机多卖,骗补套补”违规经营企业家电以旧换新参与资格后,4月3日,湖北省商务厅再度发布公告,取消潜江市妙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15家以旧换新销售实施企业资格;其后,榆林市商务局6月13日发布《关于对榆阳区6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参与商户违规问题处理情况的通报》,这是陕西省首单以旧换新违规处理事件;6月16日,浙江累计立案查处消费品以旧换新价格违法案件76起……
自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在巨大财政补贴的诱惑下,一场套补骗补者的“围猎”正在全国展开,序列号造假、虚开发票、偷换能效标识等弄虚作假手法层出不穷。面对挑战,全国多地实施从发票实名制到“四单一致”核验等举措,构筑起一张预防套补骗补的“天网”。
骗补手段五花八门
降低消费者信任感
记者梳理发现,序列号造假成为骗补的“基础手段”。不法商家通过复制或伪造产品序列号,实现“一机多卖”。能效标识偷换是另一种常见欺诈手段。部分商家将低能效产品贴上高能效标识,骗取额外5%的补贴差价。深圳市市场监管部门对此采取零容忍态度,警告商家“严禁以次充好、以旧充新、以假乱真”行为。
发票虚开则是骗补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在甘肃庆阳,一家涉税中介机构利用代理记账的7家公司,编造虚假身份信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263份,税额264.68万元。公司实际控制人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与此同时,临时提价等行为也已进入监管视野。
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家电销售门店在消费者选定商品并准备享受以旧换新补贴之际,突然临时提价或巧立名目增收费用,使得政策承诺的优惠大幅缩水,甚至形同虚设。当消费者屡屡遭遇价格陷阱,对以旧换新活动乃至整个家电市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时,其换新意愿必然受挫。这不仅直接抑制了当下的消费潜力释放,长远看更将阻碍国家推动绿色智能家电普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实现。
拉紧政策高压线
各地筑牢防骗补体系
从宏观角度来看,套补骗补行为已直接威胁到促消费政策的实施效果。今年3月19日,青海省三部门联合发布告诫书,剑指以旧换新中的各种乱象。文件措辞严厉且指向明确:不得以次充好骗补;不得违规开票;不得“退货不退补”“一机多卖”套取补贴。
这些行为被明确定性为违法红线,一旦触碰,企业将被立即取消参与资格,补贴资金全数追回,并列入黑名单,永久不得参与政府补贴活动。
发票管理成为堵住骗补漏洞的关键战场。青海省要求企业确保销售单、支付单、送货单、发票“四单一致”,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四川省更进一步,推出消费发票实名制,要求发票必须包含消费者实名信息、商品品类和型号。“发票需扣除包含政策补贴在内的各种价格优惠,确保真实有效,这对骗补套补具有杜绝震慑作用。”四川省商务厅强调。
在深圳,监管部门的警告更加直白:严禁虚假空刷套补、提价返款套补、恶意串通骗补。这些要求背后,是国家正筑牢防骗补体系,打击试图钻政策空子的灰色手段。
数字化精准管控
“惠循环”平台以技术破局
当以旧换新领域的套补骗补乱象在各地出现之时,2025年1月全新升级的山东“惠循环以旧换新数字化服务平台”,恰似一剂精准“解药”。平台开启品牌厂商深度入驻通道,以“政企协同治理”为核心,编织起一张严密的数字化风险防护网。
惠循环以旧换新数字化平台总经理张峰揭开技术革新的奥秘:品牌厂商接入平台系统后,新机出厂规格型号、序列号、官方指导销售价格及手机等数码产品的IMEI码、激活日期等关键信息,与补贴资格实现“多位一体”强绑定。这一创举从供应链源头精准狙击骗补套补行为,让“一机多卖”“序号造假”“先涨后补”“以次充好”“伪造代理资质”等违规操作无所遁形。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自建能效、水效及商品条码核验数据库,如同为补贴审核装上“火眼金睛”,将“虚报水效、能效等级”“虚报产品备案类别”等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销售企业数据系统与平台直连,则构建起全流程智能核验闭环。消费者线下交旧、购新的每一个环节,信息都能实时核验、全链路自动存档。在大幅精简人工填报流程的同时,平台利用区块链存证、加密算法等前沿技术,为关键数据加上“数字锁”,彻底杜绝篡改隐患。如此一来,补贴审核效率提升超50%,准确率近乎100%,真正实现高效与严谨兼具。
“开放平台深度入驻,标志着监管思维的重大革新。”山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一举措推动监管从政府“单打独斗”转变为政企数据共享、责任共治的全新格局。它既是为诚信经营主体撑起的“保护伞”,也是高悬于违规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通过数字化的精准管控,每一笔惠民资金都能精准滴灌到百姓与合规企业手中,让以旧换新政策的红利真正落到实处,为消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