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独家报道

不是玩具是“工具”

不能上路的平衡车仍屡禁不止

时间:2020-06-22 10:59:38 来源:消费日报

微信截图_20200622105931.jpg

  □ 本报记者 张丽娜

  近年来,比电动自行车轻便、速度却与之不相上下的电动平衡车热度不减,款式也越来越丰富。无论是用作代步工具还是健身休闲,电动平衡车的身影在各种场所屡见不鲜。同时,消费者使用电动平衡车受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轻则擦伤皮肤,重则粉碎性骨折。由于电动平衡车不限定使用者年龄,受伤人群不乏未成年人。

  为了引起消费者对电动平衡车关注,特别是未成年人家长的重视,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网购了几款热销的电动平衡车,并邀请有关专家对产品进行了分析点评。

  平衡车限速远超玩具限速

  记者在某网购平台看到,某款电动平衡车的产品介绍将其描述为“运动娱乐工具”,并没有将其定义为玩具。不过,在其产品介绍中,将该款电动平衡车骑行者的适用年龄界定为“5至12周岁”。家住北京朝阳的消费者吕先生认为,这种年龄界定,容易让人觉得这款平衡车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很多家长会将其视作玩具。

  记者查询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玩具安全第2部分:机械与物理性能》(GB6675.2)后得知,“在玩具通常坐立或站立的位置加载质量为(25±0.2)千克的负荷,测定的最大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8公里。”

  也就是说,如果一款“玩具”上有一名体重在25千克左右的儿童“坐着”或“站着”,这款玩具的最大时速是8公里。

  不过,据记者了解,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电动平衡车,都是按照《电动平衡车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GB/T34668-2017)的要求,将最高限速设定为每小时20公里,相当于电动自行车的速度,远高于玩具安全要求规定的速度限制。

  “较劲”的骑行并不“平衡”

  一个未成年人骑行超过玩具最高限速的“娱乐工具”会造成什么后果?外科医生给出的比喻是:相当于从三层高的楼上坠落。

  医生的说法也并非危言耸听。据专家介绍,电动平衡车速度过快的话,儿童很难掌握平衡,极易失去重心而导致摔伤。

  即便是成年人,对电动平衡车也颇有微言。

  北京的消费者宋女士告诉记者,之前她见别人踩着电动平衡车在街头穿梭很是潇洒,还不用手扶车把,就买了一辆。“但真的骑上去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虽然我买的平衡车还有车把,但即便手扶车把,脚上也要很用力才能保持平衡。”宋女士说,“可能我还需要进一步练习,不敢骑太快,不好控制,怕受伤。”

  有标准也有监管盲区

  无论电动平衡车被赋予何种属性,这款产品其实是有专门的标准定义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完成的《电动平衡车通用技术条件》(GB/T34667-2017),将电动平衡车定义为“配备有可充电的电驱动系统,以自主或人工操控模式来保持动态平衡的轮式载人移动平台。”

  根据道路安全专家的观点,这项标准是按照代步工具或载人工具对电动平衡车进行技术规范,但存在没有驾驶资质要求、没有方向盘和手动刹车、行驶时速高噪音小、刹车距离普遍过大等问题。消费者在道路上使用,不仅增加了自身安全风险,也给其他驾驶员和行人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目前交管部门并不认可电动平衡车是交通工具。

  中消协发布警示指出,电动平衡车不是玩具、不是机动车,也不在几类非机动车的产品目录之列,而是与滑板、旱冰鞋等性质相近、功能相似,可以看作是滑行工具。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目前,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成都等多地已经明确禁止电动平衡车上路。电动平衡车不能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更不能在机动车道骑行。

  不过,在消费者宋女士看来,如果不能上路,只能在专用场地或封闭场所使用电动平衡车,对很多消费者而言就失去了购买意义。“我身边很多人买这个就是为了代步,不能代步的话肯定就不会买了。”

  不过,根据记者的了解,虽然多地明文禁止电动平衡车上路,但道路上电动平衡车穿梭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赵名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