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经济”与“健康消费”成为时代热词,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如何选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用5年专项整治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连续5年抽检不合格率低于0.6%,3.1万件违法案件查办,5.4亿元罚款落地,1.2万起刑事案件侦破。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一场以“全链条监管”为笔、以“消费者权益”为墨的治理革新,更勾勒出中国消费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翻开监管日志,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5年抽检17.5万批次,相当于每天检测近百批次产品;生产企业自查报告率和问题整改率双双达到100%,意味着每个生产环节都被纳入“显微镜”下。
这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模式,恰似为保健食品行业编织了一张“安全网”——从产品注册备案的源头把关,到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控,再到市场流通的随机抽检,每个环节都筑起坚固防线。正如某保健食品企业负责人所言:“现在生产车间比手术室还干净,质量管理体系比考卷还严格。”
监管创新是这场治理变革的关键。面对违法营销向线上转移、手段更加隐蔽的新挑战,监管部门打出“技术+制度”组合拳:2024年创新开展的“你拍我查”活动,让消费者化身“监督员”,用手机镜头捕捉违法线索;对直销企业的“责任清单”管理,则将监管触角延伸至销售终端。这些举措犹如在传统监管模式中注入了“智慧基因”,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监管革新正在重塑消费信任。当抽检不合格率持续低于0.6%,当虚假宣传得到有效遏制时,消费者对国产保健食品的信心逐步回升。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更愿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这一现象背后,是监管部门用5年时间铸就的信任“金字招牌”。
站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起点,这份5年答卷不仅是对保健食品行业的“体检报告”,更是中国消费市场治理能力的“成绩单”。
当监管之剑高悬、创新之火常燃、信任之基夯实,一个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保健食品市场正加速形成。这既是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民生工程,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释放消费潜力的关键举措。随着“智慧监管”的持续深化,中国消费市场必定将在“严监管”与“促发展”的平衡中,书写更多“放心消费”的新故事。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