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漆器厂探索“漆艺+”多元融合发展模式
□ 本报记者 贾淘文
今年4月,扬州漆器厂迎来了建厂70周年的光辉时刻。作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国家级非遗“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的保护单位,该厂以70年的匠心坚守,成为中国漆器行业的一面旗帜。一代代扬州漆艺匠人以不竭的传承创新动力,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篇章中,刻下了专属于“扬州工”的时代印记,续写着中华千年漆艺的不朽篇章。
守正固本 延续技艺火种
扬州漆器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兴于秦汉,盛于明清,历经千年而不衰。扬州漆器厂充分继承了这项古老技艺的精髓,拥有点螺、雕漆嵌玉、平磨螺钿、刻漆、彩绘等十大工艺体系,将中华漆艺独特的东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扬州漆器厂总经理林华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1955年,扬州漆器生产合作小组成立,中国千年漆艺的发展新征程就此开启。70年来,从最初仅有16位民间艺人的合作小组,逐步成长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明星企业,将扬州漆器的辉煌历史与厚重底蕴不断发扬广大,将‘漆花’品牌锻造成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金名片’。70年间,企业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扬州漆器地理标志’‘江苏精品’等殊荣,由扬州漆器厂设计制作的雕漆《山水凤尾瓶》、点螺楠木雕《大涤草堂》文房套组等20余件漆器精品被选为国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尽显‘东方瑰宝’的独特魅力,闪亮在了世界的舞台。”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才是关键。长久以来,扬州漆器厂始终坚持开展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年轻的学徒们在老匠人的口传心授与手把手的教导中,从最基础的制胎、刷漆学起,历经多年磨砺与实践,系统掌握了复杂的雕刻、镶嵌等核心技艺,企业培养出数十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林华亮说:“为了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扬州漆器厂还积极与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践。与扬州职业大学共建‘双师型’培养基地,设立大师工作室,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亲自授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累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0余名;与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推行‘装饰美工’新型学徒制,实现招工即招生的‘双元培养’,培训员工及学生近百余人次,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了传统工艺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的传承困境。”
科技创新 拓展跨界融合
近年来,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扬州漆器厂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
林华亮表示,近年来,扬州漆器厂积极探索“漆艺+科技”模式,将现代科技融入古老漆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企业引入数控技术,辅助完成一些繁琐、重复性的工作,让手艺人能够从繁重的基础劳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设计中,实现传统手工雕刻与现代化机械数控技术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使用三维雕刻机加工 EPS 材料制作葫芦瓶母胎,替代传统的笨重木胎,不仅造型更精准,成本也大幅降低,在脱胎工艺上取得了新突破。
据了解,目前,扬州漆器厂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扬州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打破了传统漆器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下一步还将致力于打造VR沉浸式体验空间,让千年漆艺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在设计创新上,扬州漆器厂大胆跨界,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创新工作室由一群充满活力的“85后”“90后”匠人领衔,他们敏锐捕捉当下流行元素和前沿设计理念,每年研发新品达200余件(套)。其中,由明代绘画中汲取灵感的《观山色》系列作品,采用夹纻脱胎工艺,将传统漆艺与现代器皿造型巧妙融合,既具实用价值,又有装饰美感;刻漆作品《间生》以极简形态保留大漆刀痕肌理,展现出独特的现代艺术风格;漆画地屏《盛世江山》运用蛋壳镶嵌与撒漆粉工艺,描绘出气势磅礴的秋季山水图景,实现了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的完美碰撞。
林华亮介绍说:“站在70年创业征程的新起点上,扬州漆器厂将以全球化的视野擘画未来。企业将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参与国际文化展览、艺术交流活动,让扬州漆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向全球展示中华漆艺的独特魅力。同时,强化产业协同,与全国各地漆器企业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漆器行业的发展;厚植创新生态,并持续加大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探索‘漆艺+科技’‘漆艺+文创’‘漆艺+旅游’等多元融合发展模式,致力将扬州漆器厂打造成为集文化传承、创新研发、产业发展、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
他表示,未来扬州漆器厂将继续秉持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的理念,深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协同机制,不断续写中国漆器文化的辉煌篇章,让千年漆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