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独家报道

伊利集团获“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称号,伊利员工获评“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

匠心筑梦·轻工榜样丨为中国乳业走向世界增添创新动力

时间:2025-04-24 11:18:09 来源:消费日报

  □ 本报记者 贾淘文 文/摄

  日前,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集团”)荣获“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称号,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研发部研发创新副总监孙超获评“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

  伊利集团企业事务总监王福坤在领奖后激动地对记者说:“很荣幸能代表伊利集团,领取‘全国轻工先进集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在此,我谨代表伊利集团,向一直支持和信任我们的各级领导、合作伙伴以及广大消费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同时也向为这份荣誉辛勤付出的每一位‘伊利人’,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王福坤表示,荣誉源于伊利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持续深耕。多年来,伊利集团持续推进奶业创新,打造业内首创三级研发体系,全球布局七大创新中心,累计申请专利超3000件。其中,“母乳中的关键免疫营养素在婴配奶粉中的应用”项目,不仅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全链打通,累计申请6项中国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专利,还发表4篇SCI论文,入选2024奶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助力中国奶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更多中国家庭带来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伊利集团始终秉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纪律要求,注重企业内部的纪律建设,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孙超在伊利集团从事乳品研发工作近二十年,任职期间先后负责新品配方开发、工艺研究、标准制定、质量改进、产品创新等工作,并在科研创新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他作为项目带头人,牵头建立了伊利植物蛋白深加工技术平台,并提出伊利自主设备的解决方案,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全脱皮”工艺体系开发,制定出全球首创的检测方法,通过多项核心技术的应用开发,实现了豆乳脱腥领域高标准的技术突破,成功推出多款系列新品,取得了技术国际领先和产品全球首创的成果。

屏幕截图_24-4-2025_92930_.jpeg

  图为伊利代表在颁奖现场。

  孙超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能够获得‘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称号,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感恩。我要诚挚地感谢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国乳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感谢伊利集团给予我的信任与帮助,更要感谢与我并肩协作的全体‘伊利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让我明确了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会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创新研发上不断突破,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在品质坚守上毫不松懈,为伊利液态奶的金字招牌增光添彩;在团队建设上倾尽全力,与同事们同心协力再创佳绩。”

  长久以来,伊利集团始终坚守“伊利即品质”信条,视品质如生命,以消费者为中心,持续升级一体化品质领先管理体系,建立YLQAS升级原则和评审规范。企业聚焦“全球最优品质”创新管理思路与管理模式,将质量管理工作战略从“质量领先3210战略”升级为“品质领先3310战略”,由质量管理向品质管理升级,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持续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将严苛的质量管控标准贯穿于全球产业链。

  伊利集团对标全球食品行业最佳实践,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企业战略为导向,制定公司可持续发展管理目标,从环境、社会、企业治理三个维度展开,聚焦温室气体理、水资源管理、原材料采购、可持续农业、包材与废弃物、营养与健康、商业道德和负责任的运营八大关键主题,通过实施全生命周期减碳行动,探索创新企业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实现产业链共赢。截至2024年末,伊利集团打造了5家“零碳工厂”,推出了6支“零碳产品”,联合发布了1项国际标准、9项低碳国家标准和12项低碳团体标准,44家工厂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总数位居行业第一。

  多年来,伊利集团始终坚守着“不创新,无未来”的理念,力求将创新融入到产品研发的每一处细节,持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大力推动乳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未来,伊利集团将继续秉持初心,在科技创新、品质提升、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轻工行业的繁荣贡献更多力量,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健康、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在全体“伊利人”团结一心的共同努力下,伊利集团将会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激烈角逐中持续领航,为中国乳业走向世界增添更多创新动力。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