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独家报道

新时代大幕下的北京“皮影人”

——访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路宝刚

时间:2025-07-11 11:19:14 来源:消费日报

screenshot-1752198017458.png

  人物简介

  路宝刚,1964年10月出生,北京西派路家“德顺”皮影第四代传人路景安之子。1980年至今,在北京皮影剧团从事专业皮影表演、音乐制作、雕刻、剧目策划、编剧、导演及授徒等工作。现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理事,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一级演员,北京皮影剧团团长。

  路宝刚从艺四十余年,充分继承路氏皮影编创、表演及制作等方面的技艺精髓,并广泛融合其他地区皮影艺术长处和表演特色,创编出一系列新剧目,不断提高北京皮影艺术水平。多年来,他积极承担传承责任,努力普及传播皮影艺术、培养新一代人才,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2020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其口述、实践及教学进行了全程记录,全面保存传承过程。


  □ 本报记者 贾淘文

  在古都北京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着一门跨越千年的光影艺术——北京皮影戏。作为中国北方皮影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是指尖翻飞的技艺,更是镌刻着老北京烟火气的文化符号。从宫廷深院到市井街巷,从皮革雕刻的方寸人物到幕布上的风云变幻,这门古老艺术用光影诉说着历史,用唱腔传唱着乡愁。

  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素白的幕布瞬间化作舞台,一场跨越时空的故事就此上演。艺人只需操纵几根竹棍轻抖指尖,“影人”便可腾挪跳跃、莲步款动,弦乐与鼓点伴随着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悠扬的京韵唱念,“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京味影戏绝活就此呈现在观众眼前。

screenshot-1752198004062.png

  图为路宝刚操控“影人”演绎传统故事。

  五代传承 光影人生

  路宝刚是北京城里名副其实的“老影人”,其祖上五代都从事影戏艺术,四五岁的时候路宝刚就跟着父亲到处去演皮影戏,15岁那年他中断了学业,以“接班”的方式进入了北京皮影剧团的前身——北京宣武皮影剧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天生就跟北京皮影有着不解之缘。”

  如今,在路宝刚的带领下,北京皮影剧团已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剧团传承的北京皮影融合了昆曲、京剧等声腔特色,形成细腻夸张的表演风格,剧团传统保留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寺》等,先后在多个国家进行文化展演。

  “皮影戏的人物虽然表情固定,但是在艺人的操控下,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内心情绪,哭泣时低头掩面,大笑时张臂后仰,思考时眼珠灵动,生气时怒发冲冠……细微之处全靠演员手上的技巧,照镜子、眨眼睛、掉眼泪这些技艺沿用至今,也成为北京皮影戏的‘不传之秘’。”采访中,路宝刚谈及北京皮影艺术,瞬间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向记者介绍,“北京皮影的起源可追溯至元代,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朝代的更迭,皮影艺术与北方方言、民俗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京味风格’。明清时期,皮影戏迎来鼎盛,不仅在宫廷中成为达官显贵的消遣活动,更走入民间庙会、堂会,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逢元宵佳节,京城内‘影戏到处有之’,足见其受欢迎程度。北京皮影以‘西城派’和‘东城派’最为著名,其中西城派又称‘涿州影’,影人造型精致,雕刻细腻,唱腔融合京韵大鼓与梆子腔;‘东城派’则更贴近市井趣味,人物造型夸张,表演风格诙谐。两种流派相互借鉴,共同构筑起北京皮影的艺术体系。北京皮影最早受陕西‘碗碗腔’及河北‘合合腔’的影响,在发展中又吸收了昆曲、京剧和其他曲艺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丰富的腔调和板式。”

  守正创新 永续辉煌

  历史上北京皮影班社不仅在街头搭台献艺,还受邀参加大量的私人堂会演出,因舞台离观众近,因此流传下来不少细腻传神的表现手法。如今,北京皮影戏主要在剧场演出,舞台比过去加高加宽,欣赏方式由过去“听影”变为“看影”,也让更多“绝活”表演技巧展现得更加突出。

  路宝刚作为北京皮影第五代传人深刻认识到,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代,传统艺术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守正创新的主题,非遗的传承一方面要坚守传统艺术的“根与魂”,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皮影是传统的东西,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一些精华的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需要保持、继承,甚至需要“定下来”,但有些不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内容就需要进行改进,甚至抛弃。北京皮影要想突破困境、解决危机、长远发展,就一定要蹚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为此,路宝刚带领北京皮影剧团,围绕传统皮影表现艺术开启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在如何结合时代、如何吸引观众方面,他有着很深的见解。

  他说:“最重要的是皮影艺人的思路应该放宽,皮影的‘皮’只不过是它的原材料而已,其真正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戏’。如果我们非要把北京皮影固定在‘皮’上,那么就只能在一条死胡同里往前走。现代的皮影戏应该是光、影、声的完美结合,只有拓宽思路,跳出‘皮影’这个制约,将‘皮影’往‘影戏’上发展,将现在的多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让这门传统的艺术充满时代感,才能吸引更多现代观众,我们的表演也不会受困于程式化的限制。”

  传递文化 播撒希望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多,很多的成年人都喜欢看皮影戏,而现在看皮影戏的观众主要以儿童为主。针对这种变化,剧团编排了很多儿童剧,路宝刚将皮影戏带入校园,让孩子们近距离观看和体验皮影戏的文化魅力。在重视非遗文化教育的今天,北京皮影剧团持续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研学活动。

  “有句老话说得好,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热热闹闹的剧目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更应引导小观众透过剧目本身,去了解北京皮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通过校园的传承,让小观众认识到皮影不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标本,而是活跃在舞台上的鲜活艺术。我们北京皮影剧团在每一场演出结束后,都会邀请小观众上台亲自体验一把做皮影演员的感受,通过讲解让他们了解皮影从制作到演出的全过程,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教学,让传统艺术在孩童指尖焕发新生,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童心中。”

  据了解,北京皮影剧团成立的北京皮影传习所,利用暑假期间为孩子们展览、表演和开办皮影培训。

  路宝刚对记者说:“如今,皮影戏的演出从单纯的娱乐节目,逐渐转变成为展现传统文化的载体。为此,我们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利用现代光影技术,将传统皮影戏与现代舞美结合,特别设计、排演了《小马过河》《三邻居》《山羊和狼》《东郭先生》等儿童剧目以及《影戏传奇》《企鹅!企鹅》《影箱奇旅》等多部创意影戏亲子舞台剧。这些剧目寓意深刻,通过北京皮影独具特色的画面和生动的唱腔对白,引领广大少年儿童走进传统非遗的‘智慧宝库’。”

screenshot-1752198034408.png

  图为“非遗皮影进校园”活动现场。

  匠心雕琢 方寸乾坤

  皮影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一直有着“电影始祖”的美誉。这门艺术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文学、表演等门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北京皮影戏作为皮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凭借其丰富的造型、精湛的雕工、华美的敷彩,从众多皮影流派中脱颖而出。2008年“北京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北京皮影剧团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保护单位,始终致力于传承推广这门流传千年的古老艺术。

  路宝刚对记者说:“北京皮影是集雕刻、绘画、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之美,且具有浓厚的京味特色。因此,传承人不仅要会演,会唱,更得会制作皮影。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传承人要具备台前幕后各方面的基本功。”

  据介绍,北京皮影的人物、动物、布景、道具四类制品的工序基本相同,大致分为五个环节。一是设计,要根据剧本设计画稿,大的人物要分区设计,特别要注意连接处的衣纹、饰品等部件的结构,不能在表演时断开;二是勾线,要将设计稿垫在裁好、平整过的皮料下,用针锥在皮上刻痕,将设计稿临摹到皮上;三是雕刻,要在皮料下垫蜡板,由中心起逐步刻出人物轮廓、衣纹等;四是着色,就是使用水彩颜料,用毛笔在皮影两面对称上同样的颜色,着色的顺序要先浅后深;五是装订,用线或钉将“影人”的头、身、腿装订起来,并安装操纵杆,同时要注意关节是否安装合理、钉好后人物的脚底是否与地面齐平。

  路宝刚说:“北京皮影的雕刻讲究‘一把直刀走到底’,哪怕是‘影人’的一根头发、一缕胡须,都要力求丝丝分明、栩栩如生。敷彩时,叠色、套色和润色法兼用,一种颜色能绘制出五种不同的明暗效果。在人物造型方面,男性角色多为‘五分脸’,线条硬朗阳刚;女性则采用‘七分脸’,突出柳叶眉、樱桃嘴,尽显柔美。头茬(头部)与戳子(身子)可自由组合,同一头茬搭配不同戳子,便能塑造出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等丰富角色,真正实现 ‘千刻万琢显百态,一皮一影演众生’。”

  薪火相传 古曲新唱

  “皮影戏的创新步伐,从它诞生的一刻起就从未停止,皮影艺人守护好这门艺术的决心,也永远不会改变。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皮影的表演和制作中,为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注入了新活力。”如何让北京皮影这朵“光影之花”昌盛不衰,路宝刚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直言,“皮影戏是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的艺术,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演不出一场大戏。因此,‘人’才是这门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只要是真正热爱咱们这门艺术的人,真正想学北京皮影的人,我都会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他。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北京皮影,爱上北京皮影,不仅通过这门艺术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北京深厚的历史,更能够通过光影流转的戏韵,展现出新时代首都文化事业的丰富多彩。”

  如今,北京皮影在一代代新老艺人的薪火相传中,不断推陈出新,演出内容从传统戏剧、影视作品到卡通动漫,创作题材愈加广泛,色彩搭配也在传统经典配色的基础上更加张扬,富有现代艺术美感。

  “从宫廷雅乐到非遗瑰宝,北京皮影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也焕发着新北京的时代活力。每当灯光照亮幕布,跳动的‘影人’不仅是展现艺术的载体,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展现。北京皮影舞动在新时代的光影里,悠远的唱腔穿越岁月的长河,不断诉说着古都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皮影在我的手里舞动了四十多个春秋,我早已和皮影艺术融为一体,手中的‘影人’就好像是另一个我,从旧京繁华的灯火阑珊中走来,迎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春风,舞动着非遗传承的大旗,高唱着京腔京韵的时代赞歌。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真正含义。”路宝刚感慨地说道。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