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产业经济 > 房产

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 全年卖地收入或再次冲击7万亿

时间:2020-08-07 10:10:22 来源:第一财经

  全年卖地收入再次冲击7万亿 概率有多大

  在历经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滑双重冲击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热点城市的土地市场升温也比预期来得更快些。

  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有望维持去年水平,甚至再度冲击新高。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8129亿元,同比增长5.2%。而在今年1~2月份,这一数据还是同比下降16.4%。由此可见,最近几个月土地市场的升温势头十分明显。

   7万亿土地出让收入是什么概念

  从历史数据梳理可以发现,在全年土地出让收入总额中,上半年的贡献一般在三四成左右,大头一般是在下半年。

  例如,2019年上半年这一数据是26738亿元,比2018年同期的26941亿元还略少一些。但2019年下半年创收45779亿元,将全年数据推高至72517亿元的历史新高。

  7万亿元是个什么概念?纵向看,199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仅约400亿元;横向看,2019年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10.1万亿元。

  虽然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让收入5.2%的增速并不十分亮眼,但28129亿元的规模已创下同时间段历史新高。如果土地市场不出现大的转折性变化,全年土地出让数据维持在六七万亿元高位水平上的可能性很大。

  土地市场回暖的另一个表现是,土地流拍现象减少,楼面地价逐渐上涨。

  市场机构诸葛找房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内土地市场经历了由停滞到恢复的风云变化。2020年第一季度到二季度成交楼面地价持续上涨,且达到自201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2020年重点城市第二季度楼面地价为5067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5.3%。疫情趋稳后,大量优质地块放出,拉动整体楼面地价提升。

  从流拍情况看,上述报告显示,2月份疫情冲击下,地方土地流拍较为严重,随后大量优质地块放出,房企热情也显著提升,之前积压的需求全面释放,土地流拍率逐渐走低。

  楼市销售复苏和融资环境改善,也为房地产企业拿地提供了更多“弹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3344亿元,同比下降1.9%。虽然增速尚未转正,但与今年1~2月份同比下降17.5%相比,已经好转许多。

  积极稳地价

  在土地出让收入几乎全部归于地方的背景下,土地市场回暖将有助于地方稳定房地产投资。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前7个月,杭州、上海、北京、南京、广州五个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已经超过千亿元,紧随其后的还有武汉、苏州、佛山、宁波等地。

  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热点城市,屡屡出现在各种民间版本的土地出让收入排行榜中。

  “截至7月31日,50大城市年内卖地金额超过2.35万亿元,同比上涨17.4%。”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虽然整体土地市场地价未全面上涨,但部分城市部分土地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高点。

  房价并非因地价而定,但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会给业界传递一种房价走高的预期信号。因此,热点城市地价的较大波动,也逐渐引起高层关注。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时表示,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差异化调控措施,及时科学精准调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今年上半年全国百城居住用地的价格数据看,地价本身依然有热度,这也客观上要求积极稳地价。

  “各类高地价、地价过热的城市,都有可能会收紧政策。相关房企在下半年的购地过程中,需要谨慎看待地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防范政策出台所带来的风险。适当要对各地土地市场的政策和周期有足够的预判。”严跃进说。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赵名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