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第三届闽台陶瓷文化节的重要单元——“闽台乡建乡创·未来乡村艺术沙龙”在福建德化县红旗坊文旅产业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艺术赋能乡村”为核心主题,汇聚了来自海峡两岸的十余位学者、设计师、艺术家与乡建实务专家,共同探讨乡村更新的未来路径。
本次沙龙由德化县宣传部指导,龙浔镇人民政府主办。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思想交锋频频。策划执行负责人在开场发言中表示:“我们选择在陶瓷之都龙浔开启这场对话,是对传统工艺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当代表达的探索。希望以艺术为媒介,在乡村振兴中激发更多温度与创造力。”
三重视角,构建跨海对话平台
本次沙龙围绕“为何在龙浔”“为何是闽台”“为何以艺术为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策划布局。龙浔作为德化陶瓷文化的核心区域,代表着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融合的广阔潜力;闽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台湾在社区营造与文化再生上的深厚经验为福建乡建提供了珍贵参考;而艺术的切入,不仅带来情感与美学的再造,也成为连接村民、唤醒土地记忆的重要方式。
现场还发布了“闽台村落更新实验室计划”,旨在通过“共创、陪伴、转化、运营”四大机制,打造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活化新模式。
两岸对话,实践者共绘“艺术+乡村”的新场景
沙龙内容分为上下两场,涵盖文旅策划、非遗数字化、IP系统构建、社区治理、农业规划、空间设计等多个维度。与其说这是一场讲座式分享,不如说是一场有温度、有故事、有方法的实务对话。
在“文化激活与创意再生”板块中,来自台湾的实践者分享了“无米乐园”等非典型乡村行销经验,强调文化与社区共创的价值;厦门与漳州学者则提出,将非遗与元宇宙结合的尝试为传统文化打开了数字传播的新空间。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张少军教授
闽台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刘勇教授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周忠长教授
在“产业驱动与IP策略”方面,城市IP设计师从“点”与“链”的维度分析如何构建有凝聚力的村庄品牌体系,提出了“内容即资产”的设计逻辑,为乡村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实战思路。
“艺术介入与空间营造”则成为最受关注的讨论焦点。多位设计者从德化本地项目切入,讲述艺术如何成为连接村庄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只是空间的装饰,而应成为推动村民参与、构建社区认同的动力源。
此外,还有嘉宾以农业产业园区为例,解析顶层规划如何与基层协同共建;也有台湾建筑师强调,乡建不仅要“建”,更要“信任”——设计应建立在对村落文化与居民情感的深入理解之上。
台湾CSID协会正会员 俞坤宗
台湾观光协会联合会(台湾总会)黄永全秘书长
中华陶艺协会 赖秀桃理事长
台湾当代艺术文化交流协会 徐予红理事长
高雄市国际文化艺术协会 张添进老师
沙龙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未来合作的起点
“这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场发问。”现场多位嘉宾表示,此次沙龙激发了关于“谁的乡村”“为了谁的艺术”的深层讨论。正是这种面向现实与未来的共同反思,构成了本次沙龙最珍贵的价值。
沙龙最后,由德化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作总结发言,并表示将持续推动闽台资源整合与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艺术+乡建”的系统化落地。晚间,嘉宾齐聚德化梅园酒店共话合作愿景。
未来,主办方计划推动沙龙机制化运营,将其打造成两岸乡建团队长期交流、共同实验的平台。正如活动发起人所言:“从艺术出发,落在乡村,回归生活。激活的不只是空间,更是人与村庄之间的情感与信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