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王洋)7月8日,在支付宝开放日上,支付宝宣布升级条码支付体验,推出“支付宝碰一下”,用户无需出示付款码,解锁手机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最快一步完成支付。
从“扫一下”到“刷一下”再到“碰一下”,中国移动支付持续推出新的支付方式,满足了不同阶段人们的移动支付需求。目前中国移动支付的覆盖率达到86%,居世界第一。
对此,关注消费心理学的浙江大学教授周欣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几个动作背后都隐含着特定的潜意识,值得深究。
“第一感受是‘科技还原了人性’。‘碰’是人类最原始的肢体动作,刚出生的婴儿就开始用触碰去探索这个世界,这意味着碰一下这个动作是没有学习成本的。即使从来没有用过手机的婴儿和老年人都能够很自然的学会这个动作。我们在很多科技进展其实都是用科技的手段来还原人的本能需求。这也对应着可以便利老年人支付,有助于消弭数字鸿沟。”
周欣悦长期研究消费者在支付过程中的心理机制,通过调研,她曾经撰文指出,用又脏又破的钱买菜,更容易被区别对待,甚至导致缺斤少两。凭借“收脏钱更容易做坏事”的研究她夺得了2018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这也引发很多人开始关注到生活中的金钱心理学。
“在消费者心理学视角来讲,付款是很痛苦的。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收到一个账单的大脑反应,就跟被打了一个耳光一样会激活我们的疼痛中枢。因此在付款的时候,环节越多,时间越长,就会把消费者的痛苦拉长;而且也越容易产生犹豫和后悔,甚至放弃付款不买了。”周欣悦表示。
周欣悦也表示,尽管付钱是一个容易导致痛苦的过程,但仍有不少方法可以减少这痛苦甚至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用速度可以减轻痛苦。在付款流程的设计上,要符合黄金法则,就是唯快不破,环节越简单越好,这有助于提高消费体验。”周欣悦表示。“还可以尝试用收获代替损失。让用户主动行为,当消费者主动的把手机靠过去,碰一下。心理学研究表明,向外伸展的"碰一下"的动作可能会在潜意识层面上与获取和接收联系起来。”
相比已有的“扫一下”,“碰一下”更加直接。原本用户需要找到支付宝App后点击付款码,步骤分3步,而“碰一下”则不必先找支付宝App,解锁手机后直接碰一下即可进入支付。
据悉,支付宝碰一下设计了完整的防盗机制,支付时必须解锁手机,若手机丢失不解锁状态下无法支付。同时风控技术能够在异常交易中介入,采取多次验证防范他人使用。最后支付宝持续承诺使用碰一下被盗即赔。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