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家国情怀,一盏滇红飘香。4月30日上午,云南凤庆县会堂,2025“天下茶尊·红茶之都”云南临沧(凤庆)红茶节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开幕式。活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临沧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凤庆县委、凤庆县人民政府承办。
开幕式上,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徐亚和代表创会会长陈勋儒、云南临沧市凤庆县人民政府县长谭波分别在致辞中,将中国滇红的历史与前景展望和滇红凤庆、茶尊天下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解读,相信在国家大力提倡消费拉动市场大环境的前提下,一定能够为广大读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滇红的机会。
徐亚和:很高兴与各位一起相聚在"世界滇红之乡"共同举办凤庆红茶节。我谨代表活动主办方向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注、支持、促进云南茶产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云南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付出!向你们致敬!借此机会我讲几句话:
中国滇红,必须记住历史
1938年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冯绍裘先生一行辗转来到凤庆(当时叫顺宁县)试制红茶,1939年成功生产出首批(16.7吨)"云红"茶,经香港销往英国,得到国际市场高度评价,1940年借云南简称"滇"及滇池霞光之意,更名为"滇红"。滇红的诞生填补了战时外销茶缺口,成为了"爱国茶"的象征。1945年,吴国英受命于危难之中,挑起了顺宁茶厂第二任厂长的重担,跋山涉水筹建了200多个初制所,为滇红生产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20世纪50年代产区扩大至临沧、昌宁等地,奠定了滇红的产业基础。此后随着茶产业发展,云南茶区均有滇红生产,滇红茶成为了云南与外界文化交流的载体,其贸易不仅传播了云茶之香,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及多元文化的交融。
中国滇红,民族智慧的结晶
随着云茶产业的发展,滇红茶成为云南与外界文化和经济交流的载体,随着茶香飘四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从茶园培育到采摘加工制作,滇红茶凝聚了云南茶农及加工人的匠心,现代品牌如:"经典58"、"昌宁红"、"中国红"等等的崛起融合了传统工艺与创新工艺所造就的"浓、强、鲜"口感特点。传统工夫红茶、红碎茶、古树红、创新花香红茶等等品类丰富了并满足了滇红爱好者的需求;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高,是新茶饮不二的选择;汤色橙亮如琥珀,蜜韵花香醉人意;性价比高,品质与价格优势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选择;中国滇红,展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断适应着日益增长的时代健康和需求。
中国滇红,前景无限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茶叶市场的未来前景无限广阔。只要秉承"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加强茶叶品质监管,推动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和流通,加强与国内外茶界的交流与合作,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创新的思维,坚持"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市场拓展、生态共赢",滇红茶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滇红茶是一杯茶,更是一份使命。它承载着云南茶人的勤劳智慧,凝聚着云茶产业的振兴梦想。在此,我诚挚呼吁各界朋友:投资云南、投资凤庆、深耕茶产业,让我们以茶为媒,共谋发展!愿这一盏滇红,继续书写"红"遍全球的传奇,为云南乃至中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谭波:滇红凤庆,茶尊天下。翠绿青山下,茶香四月天。在这茶色青青、茶语鲜香的美好时节,我们再次相聚在澜沧江畔,共品佳茗、共商茶事、共谋发展。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凤庆县委、凤庆县人民政府及38万多凤庆人民,对百忙之中前来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凤庆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在这里,3200多年古树茶仍然生机盎然,87载制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50多万亩茶园浸润红色基因与绿色希望。青翠的茶叶世世代代哺育着凤庆人民,没有这片叶就没有凤庆的历史,没有这片叶就没有凤庆的现在,没有这片叶就没有凤庆的未来。
凤庆滇红茶的昨天——因家国情怀闻名天下,从茶马古道走向世界
千年茶脉,见证蒲门沧海桑田。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巍然屹立在小湾镇锦秀村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锦秀茶尊,树高10.6米,基围5.84米,冠幅11.3米×11.5米,距今3200多年,是记录凤庆茶叶起源的活化石。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设立的“阿鲁司巡检”,逐渐演化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鲁史古镇,它一度是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秋,徐霞客造访凤庆,流连11日之久,跨越澜沧江,北至鲁史镇,夜宿高枧槽。留下了“过一村,已黄昏,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梅姓老人,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的珍贵记录,成为中原和边疆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政府任命的凤庆最后一任知府琦璘,筹资从双江土司购买大叶种茶籽三千多斤,开创了凤庆规模化连片种植茶叶先河。
救亡图存,书写百年家国情怀。1938年,东中部茶产区相继沦陷,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受中茶公司委派,考察云南茶产业,几经辗转来到凤庆。他利用凤庆大叶种“一芽二叶”试制红茶、绿茶成功,他这样评价道:“一切都很如意,两个茶样,看去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它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
自此,可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的世界一流红茶——“滇红茶”诞生了。制成的凤庆滇红茶,从茶马古道用沱茶篓装运香港,然后再改木箱铝罐出口,一经问世就肩负着出口创汇、换取抗战物资的特殊使命,被誉为抗战茶。1953年,凤庆茶厂向苏联出口红茶9000担(折合450吨),换回新中国紧缺的厚钢板4500吨,创下了“一吨‘滇红’换回十吨钢材”的出口佳绩。1951至1965年,凤庆茶厂共生产红茶20100吨,全部出口苏联等国家,换取紧缺物资,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58年,凤庆茶厂用试制成功的超级工夫红茶向毛主席报喜,并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来信祝贺。滇红茶也在不久后被国务院定为外事专用礼茶,并定型定量生产,专供国务院使用,成就了经久不衰的“经典58”。同年,研制生产出“金芽茶”,在伦敦以每磅500便士的高价拍卖而轰动英国茶市。
国礼荣光,凤庆滇红走向世界。1986年,“滇红特级工夫茶”作为国礼赠送给伊丽莎白二世,在此之后由滇红创制的“中国红”又作为国礼相继赠予了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英国威廉王子等外国政要,并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2022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滇红茶制作技艺正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凤庆滇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世界非遗”,是滇红茶发展史册上辉煌的一页,极大提升了滇红茶的品牌价值,让世界再次听见滇红声音、品茗滇红韵味!
至2024年末,全县13个乡镇7.56万户28.24万人种植茶叶,茶园51.6万亩,其中古树茶和野生茶园面积5.83万亩。生产毛茶4.67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88.55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7453元。先后获得“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县”“全国十大产茶县”和“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等殊荣。
凤庆滇红茶的今天——因改革重塑成就精彩,用创新创造重拾辉煌
茶产业一直是推动凤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茶园管理粗放、质量标准不一、品牌建设滞后、流通环节不畅、产品缺乏创新、龙头带动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滇红茶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逐年下降。针对发展困局,2021年起,我们围绕“茶园到茶杯全链条发展”,用创新创造重拾凤庆滇红茶辉煌。
我们成立了“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针对过去企业“各自为战、标准不一”的问题,2021年成立全国首个“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截至目前,有123家企业、合作社、科研机构加盟,418个初制所与联盟企业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链接了全县86.6%的茶农,有效管控全县85.2%的茶园,茶叶精制率达到74%。
我们统一了“凤庆滇红茶”标准体系。聚焦茶园管理、鲜叶分级、初制加工、原料验收、成品标准、产品包装等环节,2021年起,我们相继制定并发布了《凤庆红茶团体标准》和 8套《凤庆滇红茶技术标准》,构建了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标准”体系,做到“一个标准生产、一个标准加工、一个标准定级、一个形象标识”,全面提高了“凤庆滇红茶”辨识度。
我们注册了“凤庆滇红茶”地标商标。强化联盟企业动态管理,对严格执行联盟技术标准体系和联盟规则的联盟企业,授权使用“凤庆滇红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行地理标+商品标“母子标”运行,形成“大品牌托底、小品牌唱戏”的矩阵效应,实现了凤庆滇红茶标准统一、形象统一。目前,74家企业获得“凤庆滇红茶”地理商标的使用权,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云南省著名商标等知名品牌38个。
我们壮大了“凤庆滇红茶”市场主体。目前,全县有规范化茶叶初制所577个,茶叶合作社444个,SC生产企业102户,规上茶企业15户,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3户、市级龙头企业11户、县级龙头企业17户。在精制茶、名优茶和高端茶销售持续向好的情况下,新式茶饮基底茶等原料茶销售实现快速增长,已成为农夫山泉、沪上阿姨、茶百道、益禾堂等新式茶饮头部品牌企业的重要原料供应基地,实现销售5500吨以上。
我们厚植了“凤庆滇红茶”绿色根基。截至2024年,全县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48.87万亩,通过有机认证7.9万亩、雨林联盟认证0.6万亩,13家企业110款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2024年,凤庆入选“三茶”统筹发展县域、茶业重点县域,成为全省首个茶叶类“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获评2024年全国县域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百强县。“凤庆滇红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凤庆滇红茶的明天——因心手相牵赢得未来,用“三茶”统筹共享绿色红利
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是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茶经”。我们将持续做强茶品牌、培育茶企业、强化茶科技、做优茶产业,积极与茶农、茶商、茶企、茶人一道,共商共建共享凤庆滇红茶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有机,全面做优产业基地。绿色生态是凤庆的底色,做干净、生态、健康的滇红茶是凤庆人民的追求和目标。我们将始终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种茶、管茶、制茶、卖茶全过程,全面叫响“凤庆滇红茶”绿色食品牌;将积极推广“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区块链溯源”技术,让每一片茶叶都有“数字身份证”;将开展大叶种茶树基因测序、红茶风味物质提取等核心技术攻关,巩固“大叶种红茶品质标杆”地位。到2025年末,力争建成有机茶园10万亩以上,绿色产品基地25万亩以上,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
坚持外引内培,全面做强经营主体。每一位茶人的智慧碰撞都将谱写茶产业新篇,每一次跨界融合都将开启发展新局。我们将推进实施“百家联盟企业+千家初制所+万户茶农”行动,实现全链条利益联结;将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积极招引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凤庆,壮大全产业链现代企业集群。到2025年末,力争培育SC生产企业120户以上,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初制所600个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不少于10户。
坚持科技赋能,全面加快产品升级。在人们对茶饮的需求从“仪式性品鉴”逐步转向“功能性摄取”的时代,我们将瞄准Z世代新茶人,加快新式茶饮、即时茶饮研发,稳定扩大与新茶饮赛道头部品牌供应链,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将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支持茶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茶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谭波认为,坚持传承创新,全面做精发展业态。当50万亩绿色茶园遇上年轻创意,必将迸发无限可能;当千年制茶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定能创造非凡价值;当茶乡文化注入时尚元素,必将绽放独特魅力。我们将创新滇红茶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积极探索开发更具文化创意和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培育壮大凤庆滇红茶文化消费市场,探索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生新动能,打造“旅居云南·滇红凤庆”旅游品牌。
谭波强调,我们因茶相聚、以茶结缘,凤庆滇红茶不仅仅是一杯芳香曼妙的饮品,它是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是匠人坚守的非遗密码,更是广阔市场的味觉货币。在此,我诚挚邀请全球茶人,共护人类非遗技艺传承、共享百亿产值投资机遇,让这片承载3200年文明、见证徐霞客驻足、历经抗战烽火洗礼、折服英伦皇室的东方神叶,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中续写新的传奇!滇红凤庆,茶尊天下!
在整个上午的开幕式中,中国茶叶界的顶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也是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的首席专家顾问——刘仲华,发来了视频致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姚静波致辞并作全国茶产业情况分析报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杨秀芳以《守护与革新:滇红非遗技艺的标准化之路》为题,为与会者揭开一杯好茶背后的严苛标准与匠心坚守。
以及辽宁省茶叶协会会长邱建伟先生、汤加国际贸易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杨鸿姝女士、山东淄博烧烤活动的策划者、山西省归国华侨商会会长畅瑞钢先生先后在开幕式上发布主题讲话。(杨耀文 杨永伟 文/图)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