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热点聚焦

江西余干县:渔民转产转业领社保

时间:2021-09-17 14:47:29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沿着水路看江西,把赣鄱丰收说给中国听”。农历秋分将至,“长江之歌”融媒体新闻行动记者团从南昌出发沿着鄱阳湖,来到了环鄱阳湖地区核心县份---上饶余干县。

截图20210917145918.jpg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余干县地处鄱阳湖南岸,雨量充沛,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这里丰富的水域资源便成了当地百姓的衣食父母。

自鄱阳湖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开展以来,余干县共核定建档立卡退捕渔民2169户,家庭人口8578人。为了让渔民告别“江湖”生活后更快“上岸”,当地政府为渔民提供了一系列“量身定做”的服务。

截图20210917145944.jpg

送技术

退捕渔民“家门口”学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十年禁渔期实施以来,依湖而生的渔民们也结束了多年来的“江湖”生活。为解决滨湖沿线渔民出路问题,余干县陆续开展各类培训19轮,培训渔民891人次;共举办“禁捕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18场,吸引72家企业参加,共提供跟单员、打包员、操作工等10000余个就业岗位。

截图20210917150010.jpg

余干县驾湖村村民张小华就是其中一员,在和张小华的谈话中,记者得知,禁捕后,政府为退捕渔民安排了转产就业培训,帮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增收渠道,她也因此学会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据悉,为培育和壮大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基地,余干县先后投资1.1亿元建设了蔬菜种植产业基地和投资1050.66万元建设赣鄱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基地,示范带领了瑞洪镇19个渔村,1089户渔民可以务工就业。

“以前捕鱼收入不太稳定,收成好的时候一天忙活下来六、七百元都有,但如果碰上雷雨等恶劣天气,收入会受到严重影响。现如今在家门口的蔬菜大棚工作,既能照顾孩子,也不用风吹雨淋,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也踏实。”谈起现在的工作,张小华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告诉记者,2020年下半年,她就在蔬菜种植产业基地工作,日常的育苗工作和过去捕鱼相比,轻松了许多,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月收入能有三、四千元左右。

送岗位

引导退捕渔民改吃“生态饭”

余干县滨湖乡镇场众多,是典型的滨湖大县,这也为当地发展水产种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位于余干县康山垦殖场落脚湖分场的5万亩芡实种植基地,是余干县委、县政府促进鄱阳湖岸边相关乡镇退捕渔民转产的重大产业项目,项目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渔民户”“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湖区周边乡镇85个渔民户转产就业。

截图20210917150026.jpg

据该基地负责人刘后杰介绍,基地集芡实种植、加工于一体,目前年产芡实达1.8万吨,创造年产值约2.3亿元。目前已吸纳60人在基地从事种养芡实,加工企业吸纳280人常年在职,带动渔民户年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

而这条产业链,仅仅是带动渔民户转产就业的其中一环。

近年来,余干县聚焦鄱阳湖旅游产业,重点打造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综合体,把康山大堤、大明花海、现代农业示范园、忠义文化园、江豚湾等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打造成连点成线、聚线成面的全域旅游。

余干县以打造“中国湖光山色最美县”为发展目标,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打通生态价值转换通道,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导湖区的乡村重点做活“水”文章,发展生态种养,通过以水美县、以水兴业、以水惠民,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让退捕渔民户在自家门口享受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服务业带来的红利。

截图20210917150043.jpg

送政策

多渠道推进渔民安置保障工作

享受政府补助退捕渔民参保缴费完成率100%,渔民户中16周岁以上人员参保率100%,渔民转产就业率100%...余干县为退捕渔民开设社保账户1780人,其中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补助1061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719人。

“在织牢‘保障网’、实现政策全覆盖方面,余干县积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渔民纳入城乡低保救助;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渔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辅导和跟踪服务;整合涉农领域的政策、资金,做大做强传统渔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持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促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当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退捕渔民户的船网补偿资金、鸬鹚回收费、过渡安置费、养老保障资金等均已发放到位。

截止2020年9月25日,619.9万元的政府养老保障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未来14年的退捕渔民养老保障补助款8679.2万元已拨付至养老保险专户,专款用于退捕渔民养老保障。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袁和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