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西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杨中枢博士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 □ 朱兵)近日,消费日报记者就中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问题采访了西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杨中枢博士。
记者:本报已就中国特殊教育的总体发展、特殊教育的家长参与和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分别采访了刘全礼、申仁洪和盛永进三教授。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您能否谈谈中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杨中枢:感谢消费日报关注特殊教育、关注特殊学校的课程建设。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中国大陆特殊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首先,国家课程日趋完整,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殊教育被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特殊儿童入学率逐步提升,特殊教育类别趋于完整,特殊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到20世纪末,我们建章立制,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步入正轨,为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旧的教育制度、创办新型教育制度,编写和出版新教材对于改革旧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因此,教育部于1956年-1957年颁布盲、聋学校教学计划,组织编写了聋哑学校语文、数学两科教材和盲校教材。1978年,教育部重新编写和出版了八年制聋校教材,涉及语文、数学、体育、律动和常识5科教材,1980年改编了盲校小学语文、数学教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契机,特殊教育以完善九年一贯的课程体系为重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国家教委以九年义务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方案为基础,制定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此后还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盲、聋校教材的编写。1987年,国家教委制定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并于1991年组织力量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全日制弱智学校通用教材,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调整。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课程改革担负着提高教育质量、深化素质教育以及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历史重任。为此国家启动了特殊教育学校新课程方案的制定工作,于2007年颁布的盲、聋和培智三类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6年底,盲、聋和培智三类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实施水平日趋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2007年教育部颁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后,各地培智学校加大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其中一些培智学校开发和出版的校本教材,被广泛采用并得到充分肯定。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殊教育学校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重点,探索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策略和方法。为此,多地特殊教育学校相继举办了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主题的研讨交流活动,受到全国其他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广泛关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课程实施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还有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为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特殊儿童实际,借鉴主题单元统整、跨学科统整、项目化教学等理念和做法,积极探索学校综合课程改革的路径,带动了学校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整体提升了学校的课程品质。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变革不仅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也探索出一套适应学校课程变革的教学管理新机制。
记者:您觉得当下在课程实施方面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杨中枢:我总体感觉有两个问题要关注。
一是应该加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应该说,特殊教育的教师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殊教育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利用“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示范性项目和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示范性项目,提升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各省市教研部门积极组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规划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开展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研讨活动,使“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越来越受到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视,现已形成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助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机制。但是,从培训效果看,还应该加大培训的力度,尤其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既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能增进他们的实践技能,这应该是未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的方向。
二是注意多重障碍学生的课程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学校生源结构的变化,如何促进中重度、多重残疾学生发展,是今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面临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加之特殊教育学校相对较为封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均需认真面对和研究,逐一解决。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