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热点聚焦

i-Safe标准落地:四大核心指标破解儿童安全座椅选购焦虑

时间:2025-05-23 15:51:39 来源:消费日报网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全球道路安全状况报告》显示,道路交通伤害仍是5—29岁儿童和青年的“头号杀手”,当轿车相互碰撞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能使婴儿的死亡率降低71%。

  当交通事故仍是威胁儿童安全的头号风险,一款真正可靠的安全座椅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5月20日,京东京造联合中汽零部件正式发布《i-Safe儿童安全座椅强化安全认证》(以下简称“i-Safe安全认证”),涵盖极致碰撞防护、婴儿肌亲肤安全、机械耐久强化、电气安全全覆盖四大维度,致力于为消费者选购儿童安全座椅提供权威参考。

1.jpg

  认证造假与安全真空的行业迷局

  近年来,随着中国家庭对儿童出行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儿童安全座椅逐渐成为婴幼儿家庭的刚需。但市场乱象却让家长陷入“选择焦虑”——部分品牌以“伪进口”“高价低质”混淆视听;部分产品未通过 3C(中国强制认证)、i-Size(欧盟高标准认证),却虚假宣称通过认证;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动座椅智能化升级,但现行标准却对电气化安全缺乏规范,埋下潜在隐患。

  “当前市场上还存在送检样机与量产产品配置不符的情况,消费者根本无法肉眼辨别。”京东京造母婴业务总监指出行业潜规则。调查显示,部分低价或 “伪进口” 产品使用劣质塑料(如回收料)制作骨架等,不仅无法在行车途中给予孩子有效保护,甚至可能在意外发生时,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在发布会现场,京东京造产品经理拆解座椅实物,详解产品材质与结构设计。“真正的安全不应止于满足标准,而应领先于需求。”京东京造母婴业务总监表示,i-Safe安全认证的诞生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如新能源汽车场景中通电状态下儿童安全座椅温度和功能是否可以稳定运转,加热功能是否导致温度过高伤害宝宝皮肤。“这些未被传统3C/i-Size覆盖的隐患,正随着i-Safe标准的落地被系统化封堵。”京东京造母婴业务总监表示。

2.jpg

  四大维度全方位护航儿童安全

  此次发布的 i-Safe安全认证聚焦四大核心领域,以远高于国际现行标准的技术要求,为儿童安全座椅构建了全方位防护体系。

  在碰撞安全测试上,相较于国际通行的50km/h碰撞测试,i-Safe安全认证将撞击速度提升至75-80km/h,最大加速度达36g(超国标28%),精准模拟中国高架路追尾场景,以严苛标准为儿童安全筑牢防线。“亲肤安全”也是i-Safe安全认证关注的重点。标准中,面料通过A类标准测试,严格把控甲醛、色牢度、燃烧性能、异味、重金属及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指标。不仅如此,相较于国际0℃至100℃的测试条件,i-Safe安全认证升级为-20℃至 100℃的极端温域测试,确保无论南北气候差异如何,产品功能始终稳定可靠。同时,为精准适配中国复杂路况,i-Safe安全认证大幅升级了机械耐久测试标准——卡扣疲劳测试次数达6000次,较常规标准提升20%;ISOFIX接口开闭循环试验从国际2000次增至3000次,同时要求第二级释放力不低于200N,有效规避误触解锁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儿童座椅电子标准在电气部件方面仍处于行业空白这一局面,i-Safe安全认证实现了电气安全全覆盖。在新能源车急加速/急刹场景下,i-Safe安全座椅电路系统通过双重防护确保稳定。核心器件采用高强度固定设计,如PCB板四角螺丝紧固,以抵御惯性冲击;同时,针对整椅进行严苛跌落测试。目前,i-Safe座椅无需电池,直接通过汽车USB或Type-C接口供电,并增设EMC电磁兼容性元器件,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运行。

  此外,i-Safe安全座椅的电路板均采用防水防漏涂层处理。针对儿童泼洒饮料场景,以盐水模拟测试,确保液体侵入后各项功能仍稳定运行,全方位守护用电安全。

  安全认证标签助力消费者直观识别

  事实上,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在选购儿童安全座椅时,往往难以用肉眼直接判断其内部部件是否安全。对此,京东京造产品经理也表示,后续通过i-Safe认证的产品,都会在产品上增加i-Safe认证标签,让消费者能更直观地识别。

  目前,京东京造与中汽零部件已经签署了战略协议,双方将以i-Safe为起点,携手共建儿童安全座椅行业新规范。未来,他们还将展开汽车后装市场及车载电器品类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行业规范及标准升级,进一步提高中国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权威性及认可度。

  “i-Safe安全认证只是第一步,未来我们也会和第三方机构更加深入地合作,一方面去推动行业标准的升级,另一方面也有望推出类似评级的安全体系,帮助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更直观的产品安全参考 ,进一步助力消费者精准选购安全座椅,推动行业规范升级 。”京东京造母婴业务总监表示。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桂大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