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低热量、健康、饱腹的代餐食品成为饮食圈的新潮流,吸引众多食品企业投身其中,获得资本青睐。代餐食品托起千亿元市场,却也暴露出鱼龙混杂的乱象。(见9月14日《北京日报》)
代餐食品是指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常见的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代餐粥等。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代餐产品市场规模就已达到57.3亿元,预计今年可以破百亿元,而未来则是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不过,关于代餐的争议一直存在。有的人食用代餐食品,确实收到了减肥瘦身的效果,对于商家宣传的健康理念深信不疑,但也有依靠代餐食品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此外,虚假宣传、标准缺失等,给代餐食品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代餐食品真能代替一日三餐吗?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不能。它最初是医院按照科学比例配比营养后,做成营养粉作为肠内营养液供病人使用,补充的是人体6大类42种必需性营养素。也就是说,大多数代餐食品保障的只是维持人体生存的基本需求,不能满足人体健康所需的多元营养。而且,代餐是通过减少能量摄入的方式帮助人们控制体重,如果长期摄入能量不足,则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更大的伤害。
代餐食品备受青睐,主要源于人们对健康饮食和苗条身材的追求。而相关行业鱼龙混杂,任谁都想来分一杯羹,则是因为当前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代餐产品必须具备哪些营养元素、相关企业必须具备哪些资质、营养成分检验标准如何、违法违规怎样处理等,这些规矩均未明确甚至尚未建立,如此,野蛮生长或许不可避免。
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标准,为这一新产品的稳健发展画出安全区;另一方面,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将代餐食品、代餐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尤其要针对行业乱象展开专项整治,对于不法行为重拳出击,维护市场秩序。此外,消费者在选择代餐产品时要慎之又慎,不要盲目跟风。健康是追捧代餐食品的初衷,在选用相关产品时,也应回归这一初衷。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