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钢铁行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向新而行、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深谙此道的方大特钢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将科技创新视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多年来深耕细作,以创新为引领,在科技发展之路上砥砺前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自2009年改制加入辽宁方大集团后,方大特钢便锚定“精”与“特”的发展理念,充分借助集团体制机制优势,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用等多元模式,加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020年至2024年期间,企业在科技攻关方面成绩斐然,176项成果见证了其奋进的脚步,约3.2亿元的项目投入换来了累计5亿元的效益,彰显出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智慧工厂:数智转型的生动实践
作为江西省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方大特钢积极投身智慧工厂建设,与通信部门联合攻关,聚焦5G网络工艺应用。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AI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5G+智慧工厂”项目。在智慧管控中心的电子显示屏上,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钢铁全流程被细化为上千个数据参数,生产情况尽收眼底,这为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依据。
不仅如此,该项目实现了各流程节点的数据和信息交互以及生产过程综合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有力支撑了企业决策。更为重要的是,方大特钢将“5G+智慧工厂”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搭建污染监测与管控智能场景,布置1000多个点位、200多套探测仪表和微站,实时采集污染物数据,为环保治理提供一手资料,强化了环保治理设施的数据集成与系统控制能力,实现了排放全过程监测与治理。
凭借在智慧工厂建设方面的卓越表现,2023年,方大特钢“污染监测与管控”和“数字孪生工厂建设”等智能制造场景荣获工信部评定的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在2024全国制造业数智化大会上,“5G+智慧工厂”项目更是斩获“2024全国制造业优秀数智化案例”奖。如今,该项目已打造出生产制造、安全生产、环保监测等八大数字孪生精品主题模块,实现了钢铁生产经营全域、全流程、全要素的数字孪生和可视化管控,既提升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又为行业内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树立了典范。
质量提升:QC成果彰显匠心
方大特钢围绕质量管理目标,紧扣顾客需求与现场薄弱环节,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质量改进活动。一线员工的质量改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丰硕。2010年至2024年,企业共注册QC课题2285项,超两万人次参与,成果率达80.3%,其中获全国优秀QC课题12项、冶金行业优秀课题26项、省级优秀课题78项,年平均创效近3000万元。
2024年的《实现耐磨螺旋堆焊设备无线远程自动化操作》QC成果尤为亮眼,获评全国一等成果。这一成果运用自动化与无线电技术对设备进行创新改造,使设备开机准备时间从60分钟锐减至24.5分钟,还实现了一名操作员从操作一台焊枪到可同时操作两台设备四台焊枪的转变,在保障焊接质量稳定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搭建平台:创新生态枝繁叶茂
方大特钢致力于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着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专业创新队伍。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机构、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检测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建有江西省弹簧钢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和优势创新团队,专注新材料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
同时,“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为员工提供了技术交流、学习培训、创新试验的场所,助力专利项目挖掘与培育。鲍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典型代表,已培养出多名“青年岗位技能能手”“技能标兵”,并取得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与20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截至目前,方大特钢的国家专利总数达266项,是改制前的133倍,创新成果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众多“老、中、青”科技人才在方大特钢汇聚,成为企业科技攻关的坚实力量。该公司技术中心近三年承担6项江西省省级科技项目,涉及高强钢筋与弹簧扁钢等产品,其中5项已完成验收,此外有3项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展现出不俗的科研实力。
日前方大特钢公布,2025年计划实施33项科研项目,涵盖安全集中管控平台设计与开发、高应力板簧和高性能弹簧扁钢开发等多个关键领域。以高线减定径离合器系统国产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例,该项目在达到甚至超越原有系统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国产产品可解决进口器件维护难题、降低成本,意义重大。
方大特钢相关人员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持之以恒地优化技术人才队伍储备,持续不断地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日臻完善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并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项目申报、科技进步奖评审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和引导干部员工的创新活力,为企业环保、安全、生产、智能制造等多方面持续赋能,沿着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迈进。(段文海)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