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产业经济 > 家电

家电领域“机器人竞赛”正酣

时间:2025-07-17 10:42:52 来源:消费日报网

  在传统家电市场增长趋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成为行业巨头的共同课题。近段时间,以海尔、美的、海信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企业动作频频,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领域,一场属于家电领域的“机器人竞赛”正悄然拉开帷幕。这不仅标志着家电企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前沿的深度拓展,更预示着机器人,尤其是服务类和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重塑未来智能家居乃至更广阔应用场景的关键力量。

  家电巨头动作频频

  在7月15日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上,海尔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尔自2021年起重点布局家庭机器人产业,依托其智慧家庭生态,目标直指“无人家务”的美好生活图景,构建“AI生活,智慧万家”的服务机器人产品矩阵。其家庭机器人主要涵盖三大领域:

  一是清洁机器人,运用SLAM导航与主动视觉技术,海尔扫地机器人不仅能精准定位建模,更能主动识别污渍、智能分区清洁;二是康复机器人,基于AI步态算法等核心技术,海尔开发了外骨骼机器人,其柔性关节驱动技术有效解决了用户的运动助力需求;三是服务机器人,围绕家庭全场景,海尔将逐步推出陪伴、洗护以及综合服务机器人等,打造机器人入户场景示范样板。

  “虽然大家电已解决约60%的家务(如洗衣、热水供应),但清洁、晾晒等环节仍耗时繁琐。”海尔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战略总监丛大超表示,基于用户对“衣物全流程管理”的需求,海尔推出的洗护机器人已能实现衣物负载转移,未来将逐步解锁叠衣等复杂任务。今年3月,海尔智家旗下海尔兄弟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与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了战略签约仪式。相关人士透露,在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双方将共同打造服务机器人及AI应用场景、智慧家庭机器人等标准化方案,共建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智慧场景和数采训练场,共同研发适用于家庭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产品。同时,海尔还领衔打造了山东省服务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无独有偶,作为青岛的另一家家电巨头,日前,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在出席活动时也表示,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格局,海信在内部提出,坚定不移推动AI战略,持续引领行业,已加快布局机器人等相关产业。

  同为家电巨头的美的也是动作不断。美的中央研究院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所长、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奚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的在推进家电机器人化战略,将机器人和AI技术落地运用到空调、洗地机、烤箱等产品,比如说探索扫地机、洗地机和机械臂形态的融合创新。

  家庭服务机器人或为未来方向

  家电巨头纷纷“抢滩登陆”背后,是机器人产业可观的发展空间。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最新测算数据称,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6%,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中国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销量将从0.40万台增长至27.12万台。有投资界人士甚至预测,人形机器人赛道将是市场规模“十倍于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大风口。

  而从智能家电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服务机器人被视为新型家电的一种,是家电产业链的延伸。国联民生证券研报认为,当前时点,受益于大模型及具身智能的突破,家电智能化发展按下加速键。长期蓝图来看,全屋AI+具身智能是最理想的家庭使用场景,智能家电互相联动,且与真正类人的多任务协作能力的具身智能相配合。

  但家用人形机器人并不容易实现,在家用场景中,机器人需要和人近距离接触,执行更加细致的工作,例如炒菜、整理收纳物品等,对机器人的自由度要求更高,还需要采集足够量的动作数据。因此,许多厂商会在中间场所试水,或先在工业、商业领域积累经验。

  当我们讨论家电企业为何造人形机器人,还要看到人形机器人与家电设备的共存关系。未来,人形机器人未必是扫地机或洗衣机的替代者,也不是只会手握着吸尘器清洁地面的单一“执行者”,而可能成为连接全屋设备的超级节点,是能够作出智能决策的“管家”。在这场演进中,人形机器人和家电企业都需要找准各自的生态定位,给予家庭场景智能化更多可能性。

  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家电行业触碰增长天花板,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机器人为行业带来了突破僵局的机遇,相比起其他赛道的玩家,家电企业在技术、市场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企业了解家电这个赛道,了解家电用户的需求。从目前发展节奏来看,家用机器人有望在3至5年内在部分家庭应用场景中落地,并且在5至10年内走进千家万户。 (综 合)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佳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