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消费浙江 > 消费与法

“仅退款”频上热搜引风波 多家平台为其“松绑”

时间:2024-07-30 18:36:44 来源:消费日报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马佳丽)去年12月,国内多个主流电商平台开始引入“仅退款”服务,似乎将其视为电商行业的标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仅退款”服务却逐渐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商家对此纷纷表示不满。同时,这一服务也加剧了消费者与电商卖家之间的矛盾,“仅退款”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榜。

近日,淘宝宣布自8月9日起实施优化后的“仅退款”策略,将升级已收到货仅退款的异常行为识别模型,拒绝有异常行为的仅退款诉求。有业内人士表示,淘宝“仅退款”模型升级后,淘宝商家的正当权益将得到更可靠地保障。

 

10元3副耳环遭“仅退款” 卖家千里驱车追买家讨说法

有媒体报道称,今年1月,某电商平台的浙江义乌店主李先生,为追回售价10元3副耳环的“仅退款”商品驱车千里,从浙江义乌到安徽淮南,就为了找买家讨个公道。李先生坦言,其售卖的商品扣除各项成本后,他实际到手的利润非常微薄,一旦遭遇“仅退款”,他需要再售出至少10件才能弥补这一订单的亏损。

image.png

事实上,杨先生不惜重金追踪买家的事例并非孤例。记者通过公开资料了解到,今年3月底,一位买家对一只价值220元的宠物猫提出了“仅退款”的要求,商家驱车300公里前往买家所在地当面对质。今年5月,上海一位网店店主为了追回价值不到100元的12双袜子,更是不惜长途跋涉前往河南开封,与买家面对面沟通讨要说法。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仅退款”后,记者发现了众多类似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其中一案例显示,一位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10斤海带丝,随后以“商品的大小、规格、重量等与描述不符”为由,成功向平台申请了“仅退款”服务,并拒绝退回货物。王女士作为经营该网店的商家,无奈之下将消费者告上了法庭,而在起诉之后,该买家最终退还了货物。

今年以来,关于“仅退款”的争议日益增大。不仅商家们颇有微词,甚至出现了商家与电商平台对簿公堂的情况;同时,在“仅退款”问题上,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局面,当平台强制介入处理退款不退货的争议时,双方关系也到了十分紧张的地步。

 

“仅退款”初衷变质 成部分人“薅羊毛”新途径

追溯至各平台推出“仅退款”这一举措之初,其初衷便在于肩负起治理的重任,为消费者筑起一道坚实的权益保障之墙,从而激发商家积极提升商品品质与服务水平的动力。

淘宝原有规则规定,卖家收差评、违规或投诉过多,或未经买家允许而延迟发货、强制发货,系统将支持买家仅退款;抖音则指出,商品好评率低于70%,平台有权对商品交易订单采取售后支持措施,包括支持消费者仅退款及退货退款并包运费;京东方面,当商品存在大量劣质、描述不符、包裹异常等问题时,平台可根据消费者申请决定仅退款或退货退款,并在交易纠纷中执行。

image.png

根据上述规则,尽管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但因为有退款补偿的存在,这极大地缓解了购物时的顾虑,同时也优化了整体的购物体验。对于商家来说,一些低价商品的价格甚至可能还未达到运费的水平,此时采取“仅退款”的策略可以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仅退款”功能逐渐变质,成为部分人“薅羊毛”的新途径,且方式愈发多样化。不仅如此,网络上还涌现出专门的社群,研究如何利用“仅退款”规则占便宜。对商户而言,买家频繁使用“仅退款”,导致其不得不额外承担货品损失的成本,一些商家因此陷入困境,有的选择涨价,有的则转向其他销售渠道,还有的试图通过降低商品质量来应对这一挑战。

 

淘宝优化“仅退款”策略 平衡用户与商家利益

事实上,“仅退款”策略正逐渐引发消费者和商家双方的不满。网络上逐渐出现了一种声音:频繁的“仅退款”申请导致商品质量下降,商家为了节约成本而忽视了客户体验。也有商家坦言:“对‘仅退款’的处理要更为公正。如果卖家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平台的购物环境也将会因此恶化。”确实,这种粗放的“仅退款”策略加重了商家的成本负担,而这些成本最终会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购物体验。

image.png

近日,淘宝宣布将优化“仅退款”策略,以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权,依据新版体验分对优质店铺减少或取消售后干预,此策略将于8月9日正式生效。据悉,策略实施后,对于店铺综合体验分达到或超过4.8分的商家,平台将不再主动通过旺旺介入支持收货后的仅退款请求,而是鼓励商家先与消费者进行协商处理。对于其他分段的商家,平台将根据体验分及行业特性,分别赋予不同程度的自主处理权限。体验分越高,商家享有的处置权将越大。

在赋予商家更多自主处理权的同时,淘宝还将提供多种售后服务方案供商家选择,以引导商家不断优化售后服务,从而减少因“仅退款”而引发的纠纷及资金损失。此外,淘宝还对仅退款申诉环节进行了优化。商家发起申诉后,平台将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商品进行抽检。若抽检结果符合标准,平台将承担赔付责任,以弥补商家因此遭受的损失。

一石激起千层浪,记者从其他电商平台了解到,关于“仅退款”的新举措虽尚未明确,但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其大方向很可能是放宽“仅退款”规则,赋予商家和消费者更多的自主处置权。对此,浙江省消保委网络消费委员会委员、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电商平台应承担更多治理责任,完善商家申诉机制,同时,电商平台应通过优化算法来提升服务质量,更需平衡用户权益与商家利益,维护电商生态品质与体验。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马佳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