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酒饮

【盘点2023】新形势 新挑战 推动酒业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4-01-02 13:36:51 来源:消费日报网

  新年来临,白酒产业现如今面临新的形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新形势下的变革中仍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在不确定性中,中国酒业也将迎来诸多的机遇和希望。如何在众多变化中找到白酒稳定发展的确定性,则是成为了白酒产业在2024年这个起点新一轮需要攻克的难关。

  针对这些难关,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白酒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剖析,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三方协力打造高品质产区

  从产区的建设来看,产区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是环境、生态和人文的独特载体,是构成酒类品质和风味的来源。

  对此,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多次提出,企业、产区要以此为契机,构建酒业命运共同体,为世界酒业高质量发展共铸辉煌。当前,酒业正处于深度调整,快速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产城融合发展是美酒产业近年来不断创新的举措,美酒经济助力城市发展,产业链拓展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与企业、产区所在地方政府的不断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协会、产区政府、名酒企业三方联动主导,共同推进美酒特色产区建设的发展模式。

  宋书玉指出,产区政府需要思考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如何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如何推进产业优化,如何赋能产业在人才、科技创新、市场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产区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品牌文化的持续增长,如何提升酿造水平和品质能力,如何提升市场容量。从六大主要产区的产能规划数据来看,遵义白酒产区“十四五”规划中的60万千升,宜宾的100万千升,泸州提出的200万千升,包括洋河也提出年增长率不低于百分之二十,毫州做到20万千升,当前的产能规划层层加码,给产区高质量发展带来隐忧,且产能大规模集中,未来将如何释放,以及对行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亟需名酒企业和产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数字化创造无限可能

  如今,在产品的品质表达、风味表达方面,更多趋于个性化的风格表述。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和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在引导着酒类消费。酒业若寻求创新和突破发展,未来一定是各种香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去香型化的趋势日渐明显,酒企一定要做自己独特的香型,也要做好独特品牌和产品的表达。

  从当前的消费驱动来看,未来应是采取生产酿造的数字化,使得产品口感以及风味更加趋于稳定。移动互联技术的迭代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物流技术的提升,这些都起到了降低运营成本的作用,包括网红经济崛起带来了多样化的营销模式,包材也提供了个性化产品以及可能性等等。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更新与应用对酒业的帮助是巨大的,不但全面加速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也是未来创新驱动的机遇。

  消费升级成为必然

  从消费层面来看,如何满足老年人群的消费需求成为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及当前的“Z时代”更加倾向于利口性、健康性等等,他们对于酒精的依赖度并不高,高消费时更加的理性。到目前为止,酒类消费呈现“K线”走势,高端略有萎缩,中低端保持增长,这也是很难避免的形势。

  从行业层面来看,在未来消费升级必然是主流,因为升级的不仅仅是品质和价格,更重要的是消费观念和消费理念的进一步升级。虽然当前更多的人讲消费能力下降,这在于消费者的收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收益发生了变化,消费模式也跟着改变。但是消费理念一定是在进步的,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一定是上涨的,所以,对应消费升级和收益变化,消费更趋于理性,这导致了某种程度上消费存在分化的过程。

  总体来说,品质消费依旧是主流的消费形式。品质消费、品牌消费促进着白酒市场的高端化发展。另一方面,品位消费、品格消费等这些消费需求也能促进类似于包装定位等等一些新元素的加入,促进着酒业个性化的消费发展,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推动酒业更多差异化发展。

  全方位变革 未来可期

  2023年是中国酒业新周期的转折之年,分化之年。

  未来,中国酒业只有全方位变革,才能实现新的需求。品质仍然是存量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产区建设提升白酒产业综合竞争实力,不仅是品牌竞争,更多是产区竞争,产区建设打造白酒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文化在品牌竞争中会成为核心力量,国家产业政策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双碳目标将成为酒业发展的一大重要核心,既是中国酒业的当下,更是中国酒业发展的未来。此外,为了满足酒业的发展,在人才培育、组织架构,以及品牌塑造等情况下,也要寻求弱周期下逆势增长的一切机遇。

  与此同时,啤酒行业也逐渐朝着个性化和差异化方向发展。新的酿造技术和工艺的引入,使得啤酒品牌能够更好地迎合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口味需求。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要求不断提高,葡萄酒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标准和品牌形象。黄酒作为中国传统酒类,品牌文化的建设和产品表达也变得更加重要,黄酒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差异化,以满足市场需求。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