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聚焦三农 > 乡村视野

鹿邑县张店镇产业振兴之路

时间:2021-10-19 14:52:10 来源:消费日报网

  一大清早,张红莲就忙得不可开交,一个个打电话询问工人的加工进度。她家的尾毛代加工点位于张店镇安李村,“县里产业园订单急,催得紧,今天就要把加工好的毛刷半成品送过去,还有一批货要拉回来”。说活间,隔壁的王婶便把自己领回去加工的毛刷半成品送过来了,张红莲一一认真检查过,小心翼翼装好,只等着其他工人把剩余的半成品送过来,就可以送到县产业园区了。

  世界化妆刷产业看中国,中国化妆刷产业看鹿邑,鹿邑化妆刷产业起源于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张店镇。

  缘起·千里“因缘”一线牵

  张店镇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西南部,典型的平原地带,温带季风性气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世代代以耕作为生,收入来源大半要靠一亩三分地里的收成,为补贴家用,家家户户圈养几只羊,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日出而作,日出而息,千千万万个日子就在这样闭塞而一成不变中流去了。地处边缘的不起眼小镇与繁花迷眼的国际化妆品市场怎么看也不会产生联系。

  千里“因缘”一线牵,机缘巧合下,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最终导致大洋彼岸掀起“飓风”。

  上世纪70年代,宋坑行政村村民谢国银到沿海城市亲戚家里做客,偶然间了解到在家乡作为废弃物的羊毛在沿海地区能卖到几十元一斤时,大受震动,率先发起从事尾毛加工,几经挫折、不断尝试,最终成功拿到第一批出口订单,也使“公司+农户”的加工模式逐渐成型,带动村民一起从事尾毛加工,有了除农业外的第二经济来源,村民收入明显增加,促使尾毛加工产业从业规模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提升,辐射周边几个行政村甚至周边乡镇。安李村便是跟随宋坑村一起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中之一。

  发展·好风凭借力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日韩企业纷纷落户中国沿海地区投资化妆品产业,张店镇第一批尾毛加工创业者为打破中间商层层赚差价的困境,寻求企业发展更好的前景,纷纷南下,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抢抓机遇,在深圳、东莞、义乌、宁波等东部沿海城市开设化妆刷工厂,直接与外企对接,并成功成为10多个国际品牌的化妆刷代工商。

  老家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原料资源等便是他们敢于尝试的底气。

  蝶变·聚是一团火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一批批创业者不断南下,鹿邑县张店籍尾毛化妆刷企业家在东南沿海地区渐成气候,有的甚至成为行业巨头,他们以鹿邑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借助沿海地区直接对接国际市场的发展机遇,逐渐延展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研究更新设备,掌握制刷“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品牌,形成了产研销一体的完整尾毛加工产业链。

  留守·散是满天星

  张店籍尾毛加工企业家在沿海的发展风生水起,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孔雀东南飞,为寻求更好的发展,一批批熟练工人和年轻就业者从鹿邑老家源源不断输入东南沿海,新生代劳动力视野开阔,创新力强,更具开拓精神,他们就像四散的星星之火,逐渐在沿海扎根。

  墙里开花墙外香。

  一批批尾毛产业人才的流失直接导致了张店镇本地尾毛产业结构的变化,虽然沿海企业家一直没有断了和老家加工企业的联系,但是伴随着人才的流失,在家的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设备、技术都无法与沿海相比,逐渐变为沿海产业的原料供应地和初加工地。老家,如同一位步履蹒跚的留守老人,与众多的留守老人一样,守着青砖小瓦的院落,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能盼回想念已久的孩子。

  反哺·凤凰一朝回

  江流宛转,浮云变幻,客从北方来,游子思故乡。

  2015年前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逐渐向内陆转移,受劳动力、土地价格、营商环境等因素影响,鹿邑散布在外的化妆刷生产线也开始考虑回流。

  鹿邑县政府不失时机提出了“凤还巢”工程,规划建设了800多亩的化妆刷产业园,重点打造化妆刷特色小镇、化妆刷街区、化妆刷创业园区等化妆刷产业培育平台,完善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提供创业场地等四项创业政策体系,成功吸引尾毛加工产业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在“凤还巢”工程的影响下,先后30多家尾毛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为推动尾毛化妆刷产业的转型升级,鹿邑县又筹建国家级化妆刷质量检测中心,制定的化妆刷地方标准,为鹿邑县化妆刷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十四五”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返乡创业的尾毛产业企业家们,按照县委县政府谋划的“小企业、大产业,小个体、大群体”的发展思路,引领鹿邑本地尾毛加工产业变做毛为做刷,变原料供应为生产终端产品,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产业支撑。

  新景·九万里风鹏正举

  随着沿海尾毛加工生产基地转移到鹿邑县,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随之返乡,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王婶的儿子儿媳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在深圳工厂,虽说钱多一点,但离家远,生活成本也高,孩子老人留在家里,有啥事都不能及时照应,现在回来了,在县里产业园,我自己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我还教会了婆婆做毛刷哩"电话中王婶的儿媳说。返乡就业,给王婶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儿子儿媳在产业园上班,在县里买了房子,把小孙子也接去了县里上学,一家人周末回来一趟,要么在家里住两天,要么就把她接去县里。

  “我去县里干嘛?家里房子也是新装修的,啥也不缺,屋后边我还弄了各小菜园子,比城里好。孩子都不在家,我也乐得清闲,想干活了我就来红连这里领活,我有手艺有收入,不靠孩子,想闲闲了我就和老姐妹一块去村里文化广场跳跳广场舞”话虽是这样说,但王婶的脸上止不住的笑意。

  安李村不少村民的情况和王婶家类似,因为近年来的尾毛加工产业发展和返乡创业就业浪潮,年轻务工者回流,给村庄带回了活力,也带回了见识和技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生活。

  “年轻人有见识,有想法,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也高,对政策也了解,在他们影响下,村里的工作比以前好开展多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我们村王古同到程庄的水泥路就是我们村民踊跃捐款修建的”。安李行政村支部书记张永会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组织引领,产业奠基,人才回流,文化塑魂,生态作保”张店镇党委书记王磊说,“ 发展乡村产业,要立足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张店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就是尾毛加工产业,我们设计规划了尾毛工业园区的总体框架。通过政策引导,实施优惠政策,使尾毛企业有效地相对集中,形成张店尾镇一区一线的块状经济发展态势,为我镇乡村振兴提供更大的产业支撑。”(赵国法 张英 李秋燕)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 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