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南昌分行积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响应支持地方发展战略,将绿色金融融入发展血脉,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赣鄱大地,截至2024年末,分行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40.1亿元,增幅达60.62%,高于一般贷款增速。截至2025年6月末,分行绿色信贷余额130.38亿元,较年初增长30.45亿元,增幅30.47%,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光大银行南昌分行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聚焦“清洁能源”及“工业绿色化转型”,以创新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谱写了一曲曲“绿色光大”的动人乐章,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聚“锂”成金,金融引擎驱动新能源产业腾飞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锂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料及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江西省锂矿资源储量丰富,宜春市素有“亚洲锂都”之称,是国内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沃土,凭借丰富的锂矿资源,正迈向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快车道,锂电产业链已趋于完整,涵盖上游锂矿开采、中游电池材料生产、下游电池制造及应用和末端废旧锂电池回收等环节。光大银行南昌分行紧抓机遇,加强对锂电行业研究,制定锂电池行业授信策略指引,多元化支持锂电产业发展,助力构建从上游锂矿开采到下游锂电池回收的完整闭环产业链。
目前,光大银行南昌分行已对省内锂电池产业投放40多亿元,授信覆盖全产业链企业,涵盖了锂矿企业、正负极材料企业、电解液企业、铜箔企业、锂电池生产企业以及废旧锂电池回收企业等产业链各环节。通过固定资产贷款、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银票、保理、保函等多元化金融工具,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并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以核心企业为圆心,拓展上下游小微企业,激活产业链活力。
九岭锂业作为江西省内拥有锂云母和锂辉石产权矿山、从开采到锂盐提取及加工垂直一体化生产的龙头企业,是光大银行南昌分行重点支持的对象,分行为其集团中的采矿企业和提取碳酸锂企业投放授信达5.2亿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国轩高科是国内领先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其在江西地区的管理公司——江西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当地打通了全产业链。分行针对该公司的不同业务板块,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投放授信达5亿元:为本部管理公司提供并购贷款,为采矿子公司提供固定资产贷款,为碳酸锂冶炼企业和锂电池制造企业提供短期授信开立银票、国内证等业务,有力支持了企业在江西的全方位布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为锂电池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光大银行南昌分行将持续深化锂电池产业调研,精准支持锂电产业健康发展,为江西锂电产业链2026年超3500亿元、力争4500亿元的营业收入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变废为宝”,绿色信贷助力工业绿色化转型
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曾是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中的沉疴,更日益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顽疾”。光大银行南昌分行积极响应《“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及《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号召,以绿色信贷为抓手,支持固废处理企业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江西某再生能源公司拟建的“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及再利用项目”,年处理量达60万吨,可将建筑垃圾转化为骨料、砂石等再生建材产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萍乡某建设公司拟建的“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年处理量达50万吨,拟生产装配式墙板、多孔砖等绿色建材,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光大银行南昌分行敏锐洞察到这两家企业在绿色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与迫切需求,迅速行动,为企业的绿色项目注入金融“强心剂”。目前光大银行南昌分行已为上述两家企业批复授信金额合计3亿元,贷款期限均长达30年。截至2025年6月末,光大银行南昌分行已为上述两家企业投放贷款1.55亿元,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点亮“绿色光大”品牌,绘就“可持续发展”蓝图
展望未来,在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实践中,光大银行南昌分行将持续优化绿色金融布局,以金融创新为引擎,聚焦转型金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能源低碳转型、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重点投向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产业三个领域,为“美丽中国”“美丽江西”建设贡献更多的光大力量,集中资源培育特色化竞争优势,加强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江西的绿色崛起贡献更多的力量,让“绿色光大”的品牌在赣鄱大地熠熠生辉。(黄岂)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