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脱贫摘帽后,扶贫工作怎么抓?
怎样既能保障稳定脱贫,又能有效防控返贫?
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
作为贾湖文化故里、帝乡侯国、革命老区县、全国农民画画乡,舞阳县于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成为河南省首个摘帽的省级贫困县。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舞阳县脱贫摘帽后不止步、不懈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在巩固扩大脱贫成果上下功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坚持“减贫”“防贫”两手抓,建立了“预警监测”“防控返贫”“长效帮扶”三项机制,着力消化贫困存量、控制贫困增量、提升脱贫质量,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乡村繁荣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分类施策 因户因人精准减贫
经过近年来持续攻坚,舞阳县还有2193户4878名贫困人口,并且致贫原因复杂,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全面排查统计,全县剩余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1138户,占比51.89%;因残致贫727户,占比33.15%;因学致贫57户,占比2.6%。三项合计共1922户,占剩余贫困户的87.6%。为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该县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紧盯人均年收入这一重要指标,扎实开展“三问三定”活动,组织人员深入村户,问家庭情况、问致贫原因、问脱贫需求,定帮扶措施、定帮扶责任、定脱贫时限,通过逐户算账对比、综合研判,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帮扶,做到因人因户、精准施策。
针对有劳动能力缺资金的贫困户,依托县内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户贷户用小额贷款,引导贫困群众通过独立生产经营,实现自主发展;通过贫困户与贫困户,或与能人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经营,实现互助发展;通过加入或联合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目前,已发放户贷户用贷款10092万元,带动5809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持续增收。
针对有劳动能力缺技术的贫困户,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教育资源,采取校地合作、送技能下乡等方式,不断提高贫困群众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据悉,今年上半年,就先后举办各类技能培训60多场次,培训3600多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加大就业帮扶和政策奖补力度,通过转移输出、县内务工、基地就业、托底安置“四个一批”就业扶贫模式,带动1.59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针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健全完善县乡村一体化分级诊疗体系,持续实施贫困群众“一站式服务”“四免两减”“五重保障”,贫困群众就医报销比例可达95%以上。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医疗补助金2417.96万元,救助6895人次,重症慢性病新增办证5085人,发放补助157.42万元。针对因残致贫的贫困户,严格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健全完善残疾人就业奖补制度,积极引导县内企业设立残疾人就业岗位,吸纳残疾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今年以来,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894万元,新增残疾人就业162人。
针对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全面落实教育“免补奖贷”四种资助政策,对县内就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教育资助全覆盖,对在外就读的,积极与就读学校联系对接,帮助学生享受资助,消除政策落实死角。在此基础上,整合慈善、工会、共青团和企业等社会扶贫资源,进一步扩大教育救助覆盖面。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教育救助资金997.7万元,救助学生12577人次,全县无一例贫困学生失学辍学。
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特别是重度残疾户和孤寡老人户,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养代扶”的原则,主要采取“集中供养、社会托养、居村联养、亲情赡养”四种办法,确保贫有所帮、老有所养,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一人。今年上半年,通过县乡敬老院集中供养、推行医养结合、实施居村联养、签订协议居家赡养等,有效解决849名特困人员生活保障问题。
聚焦重点人群 高效监测预警防返贫
在完成减贫任务的同时,把有效防贫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健全完善困难群体预警监测、防控返贫和长效帮扶三项机制。其中,预警监测是防贫的第一道防线,重点针对返贫风险户和边缘户,实行“返贫预警、未贫先防”动态化监测管理,全面防控返贫和新发生贫困。
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监测体系。在县级层面,合理划定预警监测线、防贫保障线和部门监控线,充分发挥医保、教育、民政、应急管理等部门职能作用,对全县农户进行病、学、灾等动态化监控,一旦触动致贫返贫预警线,迅速采取措施有效防范。在乡村层面,注重发挥村组干部作用,每名党员干部分别联系10-15户农户,及时掌握农户家庭出现的突发性困难和问题,经过乡村两级综合研判分析后,纳入县级预警处置系统。今年以来,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新识别纳入贫困户11户40人,临时救助127户296人。
二是开展干部回访调查。认真落实周四“扶贫日”制度,组织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责任组、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对已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户,开展常态化回访、排查、化解。今年以来,先后排查化解“返贫”“致贫”风险点91个,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200多项。
三是实施专项工作回头看。聚焦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饮水安全、社会保障、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不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及时排查解决工作落实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比如,针对危房改造不彻底、个别贫困户自来水未入户、慢性病政策棚架等问题,在专项工作“回头看”活动中得到有效解决。
建立三项基金 强化防贫措施有保障
该县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探索设立“防贫保险、产业发展、社会救助”三项基金,为提高扶贫政策落实效果、加快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支持,进一步筑牢防贫工作保障线。
一是设立防贫保险基金。县政府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导县内商业保险机构,针对因病、因学、因灾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体,创新推出新型保险产品,由县财政出资300万元设立保险基金,通过精细分类、科学划档,为全县10%左右的农村人口购买保险,有效减少了返贫风险户和边缘户刚性支出。防贫保险基金设立以来,已先后救助突发困难家庭19户,发放防贫保险金9.7万元。
二是设立社会救助基金。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整合县工商联、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资源和力量,鼓励县内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以及舞阳籍在外有成人士,通过公开募捐、设立冠名基金等形式,共同建立社会救助基金池,重点对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大额支出或收入锐减、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国家贫困标准线的农户进行临时救助,有效降低致贫返贫风险。今年以来,已募集社会资金349万元,先后对1594人实施救助。
三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由县财政出资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按照“精准定位,按需配置,多方共赢”原则,通过阶段参股、风险补助、投资保障、成效奖补等方式,对发展潜力大、带贫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园区、基地予以资金支持,对参与扶贫产业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户实施奖补,带动扶贫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2.7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近10亿元。2019年以来,已累计发放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奖补资金2040万元。
着眼长远发展 培育富民产业有动力
在持续抓好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的基础上,舞阳县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治本之策,着力育强做大特色扶贫产业,创新带贫模式,打造扶贫产业园区,促进贫困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一是培育六大特色扶贫产业。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兼顾新兴产业业态,采取“6+N”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扶持食用菌、蔬菜、花生、生态林果、生态养殖、劳动密集型加工等六大扶贫产业。
二是打造六大扶贫产业示范园区。立足舞阳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按照乡镇建园区、村级建基地的发展思路,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积极投入园区和基地建设经营,推动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有效带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目前,已建成产业园区38个、村级产业基地210个,辐射带动2.6万群众稳定增收。特别是依托双汇实业、贾湖农业、华宝农业、徐福记集团四家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打造了文峰乡李斌庄食用菌、文峰乡大汉李食用菌、保和乡葡萄种植、孟寨镇孟王食用菌、马村乡万亩蔬菜、北舞渡贾湖田园综合体六大扶贫产业示范园区,进一步凸显了舞阳产业特色,形成了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扶贫产业示范带,有效引领了全县特色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三是创新实施六种带贫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充分调动银行、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主体积极性,形成互促共赢、利益共享的扶贫带贫格局。“企户联动”带贫。由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扶贫产业园区,由返乡创业人士或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农村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采取代种代养、托管经营、吸纳就业等方式,多渠道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社户联动”带贫。由各类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扶贫产业园区,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入社务工、技术合作等方式成为合作社社员,参与产业园区生产经营,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银户联动”带贫。引导县内金融部门用足用活金融扶贫政策,扩大扶贫贷款投放量,鼓励指导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使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通过自主经营、联合经营、托管经营等方式参与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实现自身发展。“村户联动”带贫。由村集体直接建园,统一经营,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园区务工获取劳动薪酬;无劳动能力的农户以政策帮扶资金折股量化,签订扶贫协议,年终享受收益分红。“村社联动”带贫。村集体协调流转土地,并以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参股入股,委托各类专业合作社建设园区并运营。贫困群众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入企务工”等形式获取收益,实现增收。“村企联动”带贫。村集体依托村内原有园区、基地,通过招引企业入驻经营、鼓励引导本村在外创业有成人员返乡兴办企业实体等方式,吸纳本村及周边贫困群众入企务工就业。通过以上带贫模式,全县共建成特色种养基地30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02家,家庭农场326个,流转土地37万亩。
县乡村有力衔接 聚力发展促乡村振兴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衔接,有机融合,统筹推进。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衔接。在县级层面,调整充实县脱贫攻坚工作力量,在脱贫攻坚办公室加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统筹安排、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在乡村层面,拓展乡镇扶贫办和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工作职责,引导基层干部统筹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在驻村层面,非贫困村全部派驻第一书记,实现所有行政村驻村工作全覆盖,形成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盘棋、一体化”推进的强大合力。
二是在发展规划上衔接。结合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规划,对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精心制定了全县2018-2022年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重点任务,特别是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改善等工作,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中,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接轨、共同推进。
三是在资金项目上衔接。在谋划实施扶贫项目时,注重与乡村振兴工作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资金项目,平衡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既体现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需要,又兼顾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从201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144个总投资4.07亿元的扶贫项目,其中非贫困村建设项目投资占比达到27.4%,有效解决了部分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问题,促进了农村基础条件和面貌环境的全面改善、整体提升。
四是在体制机制上衔接。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借鉴脱贫攻坚工作经验,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推进乡村振兴的机制措施,涵盖决策部署、议事协调、责任分工、项目实施、督导考核、激励奖惩等,确保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条不紊推进。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