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阁” 融入生活
今年暑期,北京市教委推出高校博物馆“京彩”暑期主题活动。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2所高校的43家博物馆近日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高校博物馆也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
走出“深阁” 融入生活
一方面,高校博物馆把科普课堂“搬到”校外。
在成都理工大学旁,是中国西部首座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博物馆),这也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建的重要文化地标项目。
成都自然博物馆馆长苏涛介绍,除日常服务外,博物馆积极推动科普活动走出去,博物馆的科普人员携带馆藏资源深入中小学校,举办的《恐龙的奥秘》《攀登精神》《奇妙的矿物岩石》等讲座主题深受欢迎。2024年,这样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共开展了50场,涉及23个学校,85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
另一方面,万物互联的时代,许多高校博物馆通过提升数字化水平,借由云展览、云直播等形式,走出“深阁”,“秀”出风采。
“这里都是我们馆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标本。比如这个‘明星’植物——银缕梅,最早是在江苏宜兴善卷洞附近发现的。”网络平台上,一场关于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的直播获得270多万人次观看量。
在主播带领下,网友们“走进”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标本馆,感受自然的奇美。“很有意思的讲解,没想到植物也可以这么有趣。”一位观众这样留言。
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看来,高校博物馆是兼具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播功用的双重载体。高校博物馆既要体现其学术价值,又要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此前,有媒体就高校博物馆相关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4.32%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向社会大众开放,56.61%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37.33%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起到补充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高校博物馆不是单纯的教育基地,还应具备文化旅游消费的价值,真正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高校博物馆应依托高校专业研究优势做到深入浅出,更易于贴近市民生活、服务市民文化需求。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教授、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施光海认为,相较于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以其专业性、特色性、学术性而著称,要让高校博物馆承担起区域内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责,建立多渠道的合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搭建优质的创新研学平台。
找到自身发展路径是关键
向公众开放,对高校博物馆而言,新的要求、新的挑战随之而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存在公众知晓度低、展览内容较专业、开放程度有限等问题。
上述问卷调查就显示,宣传力度不足(65.29%),展览缺乏吸引力(51.59%),开放时间有限(47.15%),展览内容陈旧(24.50%)和专职人员不足、资金有限(15.39%)等,是高校博物馆未能被充分利用的原因。
“高校博物馆展览面积大都不足3000平方米,有的还是公用楼宇的某个部分。藏品展示有限,接待能力也存在不足。”在施光海看来,空间是目前制约高校博物馆发展的一大难题。
“可喜的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高校文博事业,并开展了管理和资源配置工作。有些高校博物馆已经进入了国家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的行列,还有的高校博物馆得到了行业支持,实现直接服务社会大众。”业内人士指出。
早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就指出,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效益。
业内人士认为,从已有的探索经验来看,对于各家高校博物馆来说,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是关键。
(综 合)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