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实施五年

每年减少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

时间:2025-07-23 10:20:34 来源:消费日报网

  □ 本报记者 解 磊

  近日,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获悉,自《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实施五年多来,配合国家“限塑令”相关政策施行,我国每年减少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有效解决传统塑料袋废弃后不当处置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

  成效显著:

  5年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万吨

  据介绍,国家标准规定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的原材料必须来源于生物质资源或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合成聚合物,为“碳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以聚乳酸(PLA)材质为例,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相较传统PE袋可降低综合碳排放70%,五年累计减少的传统塑料袋使用量,相当于节约石油资源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万吨。每年200亿只传统塑料袋的使用替代,使城市生活垃圾中传统塑料占比显著下降。

  国家标准将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分为食品直接接触用和非食品直接接触用两大类,要求在购物袋上明确标示出相应的类别、规格、环保和安全声明等信息,契合了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理预期,推动公众环保意识从“认知”向“行动”转化,消费者对“降解袋”认知率提升超50%,有偿使用支付意愿同步增长。随着使用“降解袋”购物成为市民在商场、超市、菜市场购物的习惯性行为,带动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生产成本降低,又促进了“降解袋”使用普及。

  国家标准的实施也促进了生物降解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随着生物降解材料技术突破,聚乳酸(PLA)、聚羟基链烷酸酯(PHA)等原料成本较传统可降解塑料下降30%以上,进一步激发企业生产动力,在20余家龙头企业带动下,浙江、广东等地已形成相应产业集群。2020年至2024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产能年综合增长率连续突破20%,2024年市场总产量近50万吨,总产值超百亿元。据预测,2030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袋产量可达200万吨,市场容量将突破600亿元。

  市场反馈:

  可降解塑料袋使用情况参差不齐

  可降解塑料袋在消费端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多家商超、农贸市场发现,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参差不齐,大型商超及便利店执行较好,但部分市场和小型商户仍存在传统塑料袋“隐形流通”的现象。

  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超市收银台挂了一个醒目的绿色提示牌,上面写着“建议市民自备购物袋”等字样。结账时,收银员也会提醒消费者,大号可降解塑料袋每个1.5元,中号袋每个0.6元,建议消费者下次购物自备购物袋。

  “贵是贵了点,若这些袋子真的能完全降解,那也是件大好事,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而且这种塑料袋摸上去很柔软,质地不错。”记者现场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结账的消费者刘阿姨,她告诉记者,她以前喜欢将普通塑料袋攒起来重复利用,后来在儿子和女儿的劝导下,开始使用布袋进行购物,并慢慢学着了解和接受可降解塑料袋。

  但与商超、便利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农贸市场仍在偷偷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在北京市大兴区某小区内菜市场,记者发现几乎所有摊贩提供的仍是传统塑料袋,仅个别摊位使用带有“可降解”字样的袋子,但材质摸起来与传统塑料袋无异,疑似“伪降解”产品。

  “可降解塑料袋太贵了,一捆贵好几块钱,顾客也不愿意买单。”一位蔬菜摊主透露,市场管理方虽多次检查,但小本经营难以承受成本压力,不少摊主仍会私下采购廉价普通塑料袋。

  这种情况在尚未全面严格“限塑”的地区更加普遍。近一个月来,记者在河北省沧州市、江苏省扬州市、安徽省宿州市等地走访发现,传统一次性塑料袋在菜市场、小店铺、摊贩中的使用仍然十分普遍,在一些村镇,这种塑料袋依旧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购物袋。

  如何辨别:

  认准“双J”标识

  消费者该如何辨别所购买的塑料袋是否为可降解?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塑料袋抓起来声音比较响、比较脆,全降解塑料袋抓起来声音比较小、比较柔软。消费者购买可降解塑料袋时可以认准“双J”标识,文字标识部分包括产品的材质、降解条件和产品标准号。

  该负责人提到的“双J”标识出自2020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并发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一个由带箭头循环圈、“双J”(降解拼音首字母)、材质缩写(如PBAT、PLA、PBS等)、6种降解环境名称、国家标准及产品名称组合而成的绿色笑脸图案,其含义是通过可降解塑料的使用,最终实现相应条件下完全降解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指南》发布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积极组织行业企业,大力做好《指南》的推广实施,推动符合要求的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采用标识,组织商贸流通和餐饮企业按照标准和标识要求进行供需衔接。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占杰表示,在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可降解塑料生产量连年上涨,塑料加工行业开发了多种类型的降解塑料,已成功应用在农业、包装、餐饮、酒店以及日用制品等领域。“行业将继续围绕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方向开展更多工作,并通过科技创新,在技术上取得更多突破。相信通过全行业一致努力、全链条协调治理,一定可以实现塑料使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标。”王占杰说。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