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7月,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正式启动。在民政部、商务部联合推动下,这场即将覆盖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国家级促消费活动,正通过发放50亿元专项消费券、支持超10万场适老产品直播、推动300万家庭适老化改造等“政策组合拳”,加速撬动万亿级银发市场。
政策引擎背后,是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深化。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8亿,占总人口比例超19%,深度老龄化社会已至。面对老年人从“生存保障”向“品质生活”的迫切跃升,一场由国家政策与地方创新共同驱动的“享老革命”正在全面铺开——
在北京,西城区展览路全龄友好服务中心创新推出“全龄友好+”的服务新模式,让全年龄段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在甘肃,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起智慧养老网络,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全方位的照料;在江西,南昌青云谱区以“党建+幸福食堂”的服务模式为抓手,为社区老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在上海,长宁区积极探索适老化改造市场化试点,支持区内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切实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感与幸福度;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构建标准化管理的中央厨房配送体系,并逐步串联起9个养老机构,织密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北京四家养老社区,近距离观察这场变革的落地实践:从安身之所到享老家园;从生存保障到生命绽放,当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养老”的被动叙事正在打破,“享老”的无限可能已经展开。
本报记者 赵 曦 □ 花沁昕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全龄友好服务中心。 花沁昕 摄
适老化空间迭代
从“安身之所”到“享老家园”
图为养老社区走廊展板。 花沁昕 摄
7月4日上午九点半,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养老社区,此时社区大厅里已经坐满了围坐聊天的老人。一位82岁的老人告诉记者,他在这里已经住了两年了,很适应这里的居住环境。“这个地方很适合养老,你看我每天在这坐着多逍遥啊。还有朋友们一起说话,每天到食堂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老人说。
顺着活动中心的走廊往里走,记者发现社区的氛围与传统的养老机构截然不同:走廊两侧,整齐悬挂着老人们创作的山水画和书法作品;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专注地对弈,棋子落在棋盘上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茶舍内,茶香氤氲,茶艺老师正在给几位老人讲解茶道。“我们会定期办茶艺活动,中间那位是我们请来的专业茶艺老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推开一间公寓的房门,78岁的王建国(化名)老人热情地向记者展示房间里适老化设计的细节。“你看整个屋里都没有门槛,我一点也不担心会被绊倒,其他用轮椅的老人在屋里也没有通行的障碍。你看这卫生间是双面开门的设计,万一我在里面滑倒,工作人员还能从外面把门拉开。就连这电源插座的位置也比一般的高度要低,每个房间里都有这样的紧急呼叫器。”除此之外,不论是浴室的沐浴凳还是坐便器旁的扶手,这些随处可见的适老化设计巧思都让老人们赞不绝口:“这些细节让我们这些老家伙生活方便多了。”老人笑着说。
在记者走访的几家养老社区里,都设有适老餐厅,还没到开餐时间,老人们就已经在餐厅门口排起了长队。餐厅的动线设计非常合理:老人从入口进入餐厅后即可拿餐盘取菜,拐弯处就是主食区,走到尽头就可以结账,柜台旁边还有汤品、小吃可额外购买,老人可自主选择堂食或者打包。
记者在一家养老社区的午餐供餐区注意到,这里的菜品分为两类,分别是适老区和家常专区。适老区的菜品注重低油低盐低糖,更加清淡健康;家常专区则包含油炸和偏辣的菜品,匹配老人们不同口味的需求。“我们这里有自制的卤味、熟食、面包、糕点,定期还会根据老人的反馈,调整口味,推出应季菜品。”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
这样充满生活气息与人文温度的适老化空间,并非变革的全部。在硬件设施持续优化的同时,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正在赋予 “享老” 更加丰富的内涵。位于西城区的展览路全龄友好服务中心正在践行着科技服务于人的理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老人能享受到最新科技带来的便捷服务。”据介绍,服务中心会为有需求的老人在家里安装智能适老化设备。这些设备并非冰冷的科技产品,而是融入日常的“隐形守护者”。“之前老人不知道这些东西,其实这里面大有门道。” 工作人员指着一套智能设备解释道,“所有这些设备都带有可定位的摄像头,老人在家时,多个探测点能实时追踪他们的行动轨迹,即便家里有两位老人,也能精准监测每个人的状态。一旦发生摔倒这样的意外情况,系统会第一时间反馈给子女或监护人,化解独居老人的安全隐患。”
图为养老社区公寓房间里的紧急呼叫器。 花沁昕 摄
考虑到不少老人存在健忘的问题,服务中心还专门为他们配备了智能开关,包含“离家键”和“回家键”。“老人出门时摁一下离家键,家里的电器就会全部关闭,不用再担心忘关电源的情况;回家时摁下回家键,基本的照明、空调等设备就会自动开启,特别方便。” 工作人员边向记者演示着操作流程边说道。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老年人心态开放、消费观念新潮,对这类能提升生活品质的科技产品接受度颇高。他们不仅学习能力强,愿意尝试新事物,也乐于为这类服务买单,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安心。
全维度服务升级
从“生存保障”到“生命绽放”
图为养老社区中的适老化餐厅菜品。花沁昕 摄
在朝阳区的这家养老社区的餐厅外,记者注意到一块小黑板上展示着“七月主题活动”的内容,上面写着“建党节”“手机课堂”“公益摄影”和“7月生日会”。被问及这些活动,工作人员笑道:“我们这里的活动还是很丰富的,定期都会安排手机课、摄影课和专题讲座,每天早上还能集体练八段锦。除了这些,还有组团旅行。就像昨天,我们这里参加日韩邮轮旅行的老人们刚回来。他们都很喜欢这些活动,更注重情绪价值,很愿意为此买单,时不时就会问我们什么时候再组织一次类似的旅游。”工作人员边说着,边向记者展示老人们邮轮旅行时拍的照片。
除了积极参与各类主题活动,老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还体现在日常细节里。在展览路全龄友好服务中心的一楼咖啡厅,时常能看到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手里端着咖啡轻声交谈。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光是年轻人爱喝咖啡,有些老人也喜欢咖啡。“有一位快80岁的阿姨已经连续来我们这4天了,每天来喝一杯咖啡。前两天有一位70多岁的叔叔,10点半过来先喝一杯咖啡,喝完咖啡,11点去排队就餐。”在服务中心一楼设置咖啡厅的做法,实则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而老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空间。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片段,离不开背后健康保障的支持。
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为老人们搭建起了一个“家门口的健康堡垒”。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一处核心地段的养老社区里,配备有中医、西医和康复服务。在这里,中医每天的排班更多。对此,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道:“老年人们更喜欢找中医做做按摩和针灸,会很舒服。平常也更愿意找中医做一些长期的调理,医疗费用都可以走医保。”
除了对老人们吃住和医疗方面的关照,养老社区还为老人们的社交需求做了细致的考虑。在北京市通州区的一家养老社区内,设有共享厨房,社区老人有兴致时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做饭、包饺子,在宴会厅里欢聚一堂,享用美食。此外,社区还开设了“一老一小”项目,“一老”指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一小”指幼儿园和国际学校。社区附近就有一家幼儿园,方便开展养老社区与孩子们的联动活动,如老人会去幼儿园教小朋友书画,每逢节日,小朋友也会来社区和老人一起参与活动。这种代际互动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更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温馨场景。社区负责人介绍:“这种联动既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又让孩子从小建立起了尊老意识,大家参与的热情都很高。”
银发生活模式革新
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
图为养老社区中的当月活动展板。花沁昕 摄
在这个类似“老年大学+生活社区”的空间里,有在俄罗斯留过学的硕士带领的老年人小乐队,有专业的艺术团在这里教学,还定期开设防跌倒讲座、手机课堂、古典舞教学等特色活动,老人每周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八段锦早操、下午茶艺课、晚上朗诵社排练,这种“时间不够用”的充实感,颠覆了人们对“养老”的刻板印象。
这样舒适的环境和丰富的日程安排,难免让人担心背后的费用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经济账的考量反倒让“享老”成为性价比之选。85岁的独居退休生物教师李老师对记者算了笔账:“虽然在这里消费不低,你看房费包含服务费8500元,再加上自己吃饭每个月1000多块钱,每个月也得1万元,但我们愿意花这个钱。我之前是在家里雇了一个保姆,住家保姆每个月除了工资之外,还得管她餐费,更别说在家里没人陪我说话,闷得难受。这里多好呀,我经常开玩笑地说这花园里的花花草草都是我的,不用我浇水养护,我就只管欣赏就行。”这种“花钱买品质”的消费理念正在老年群体中普及。李老师告诉记者,她的儿子起初并不支持她到这里养老,认为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是做儿女的失职。但李老师在试住之后,对儿女表达了她的意愿,比起在家里和保姆相顾无言,她更愿意在这里和同龄人交流,和花园里的草木交流,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
图为养老社区中的亲子活动区。花沁昕 摄
记者在探访过程中发现,养老社区里的称呼也透着巧思——工作人员不称呼老人为“爷爷”“奶奶”,而是改称“老师”或“叔叔”“阿姨”,这种称谓转换背后,是力求让老人从心理上保持年轻态的用心。探访时,工作人员的手机不时响起老人们的“求助电话”,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每位老人的生活习惯、房间状况都熟稔于心,总能三言两语就帮老人解决难题,这份专业与贴心,让养老社区更像个有温度的大家庭。
当阳光透过养老社区的落地窗洒在正在排练话剧的老人身上,当智能手环的睡眠数据实时传输至健康管理中心,当邮轮上的老人用翻译软件与外国游客谈笑风生……中国的银发群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重新定义晚年。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41万个,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9万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反映出市场对养老服务的旺盛需求。这种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不仅是居住环境的升级,更是生活态度的革新。银发经济,正通过无数个这样的养老社区,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注脚。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